武汉美食大全

2024-12-13

一、热干面 —— 武汉人的味蕾瑰宝

热干面作为武汉最出名的小吃之一,早已声名远扬,还与北京炸酱面、山西刀削面、兰州拉面、四川担担面并称 “中国五大名面”,承载着深厚的饮食文化底蕴。

热干面的诞生,有着独特的历史渊源,它是由武汉人蔡明伟发明的。早在上世纪 30 年代初,蔡明伟就开始在当地经营汤面生意,由于生意火爆,食客常常需要排长队等待,为了缩短食客等待时间,蔡明伟反复试验,摸索出改进煮面工艺的办法,将面条煮到七八分熟时便捞起,一边降温,一边抹油,利用面条自身余温焖熟。后来,蔡明伟偶然路过汉口长堤街的一家麻油作坊,闻到作坊丢弃在一旁的芝麻酱浓香扑鼻,灵机一动将芝麻酱添加到面条中,这一加可不得了,面条变得 “爽而劲道、黄而油润、香而鲜美”,食客品尝后无不赞不绝口。蔡明伟随后在中山大道满春路口开设了一家热干面面馆,取名 “蔡林记”,这便是武汉最早经营热干面的名店之一,当时这种面还叫 “麻酱面”,直到 1950 年工商登记时,才正式命名为 “热干面”。

热干面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首先,得选用优质的碱水面,经过揉制、擀制、切制等多道工序,制成粗细均匀的面条。接着把面条煮熟后捞出,控干水分,这一步很关键,它是让热干面口感劲道的诀窍之一。随后,加入特制的调料和配菜,像芝麻酱、酱油、醋、辣椒油、葱花、花生、大蒜、萝卜丁、酸豆角、卤水汁、生抽等都是常见的搭配,将它们与面条搅拌均匀,一碗热干面才算大功告成。那芝麻酱可是热干面的灵魂所在,醇厚的芝麻香气包裹着每一根面条,吃起来香浓味美;再加上爽脆的酸豆角、咸香的萝卜丁等配菜,丰富了口感层次,让人食欲大增。

热干面的外观也颇具特色,色泽黄而油润,看着就十分诱人。而它的口感更是一绝,面条爽滑且劲道有弹性,每一口都充满着醇厚的香味,香辣可口,越嚼越有滋味。

在武汉,热干面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武汉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大家 “过早”(吃早餐)的首选食品。每天清晨,大街小巷的热干面店铺热闹非凡,老板们熟练地煮面、过油、再过热水、淋酱汁,一气呵成,一碗碗热气腾腾的热干面就递到了食客手中。有的上班族为了赶时间,边走边大力搅拌着热干面,那浓郁的香气飘散在街道上,仿佛给城市注入了满满的活力,开启了人们美好的一天。据统计,武汉常住人口在 1120 万人左右,而每天要被吃掉的热干面多达 600 万碗,这意味着一半多的武汉人,在过早时都会吃上一碗热干面,可见武汉人对它的喜爱程度之深。

热干面还承载着武汉人的乡愁与记忆。对于身处外地的武汉人来说,热干面就是家乡的味道,是他们心心念念的牵挂。哪怕离家千万里,只要一想起热干面那熟悉的滋味,就仿佛看到了家乡的街头巷尾,感受到了浓浓的故乡情。就像有的武汉人回忆起小时候,总盼着老板能多给自己一勺芝麻酱,长大后才发觉,那恰到好处的味道早已刻在了记忆深处。即便在外地很难吃到正宗的热干面,他们也会在家试着做,按照记忆里的步骤,还原那份家乡味。

吃热干面的时候,搭配饮品会让整个用餐体验更加美妙。以往,武汉人常搭配绿豆汤、豆浆来吃热干面,不过现在,搭配的选择越来越丰富多样了。比如,在上海年轻人中流行的咖啡配煎饼果子这种中西合璧的吃法也影响到了武汉,现在不少人会尝试用美式咖啡搭配热干面,热干面的辣味和咖啡的苦味相互平衡,花生酱的香甜味又为整体增添了一丝柔和口感,二者相得益彰,产生了独特而美妙的化学反应。还有湖北老字号餐饮连锁店德华楼,推出夏季限定饮品冰茶配热干面,也收获了年轻食客的认可。除此之外,传统的蛋酒也是热干面的绝佳搭档,热乎乎的蛋酒香甜,微微的酒意开胃,能将热干面的醇和香衬托得更为浓烈,让人吃得满足又舒心。

二、小龙虾 —— 夏日的美味狂欢

在武汉,小龙虾堪称夏天必吃的美食,一到夏季,整座城市似乎都沉浸在小龙虾带来的美味狂欢之中。其旺季通常在 4 月中旬到 10 月中旬,这段时间里,大街小巷的餐馆、大排档,处处都弥漫着小龙虾那诱人的鲜香气息。

湖北本就是小龙虾的出名产地,而武汉的小龙虾更是独具特色,深受食客们的喜爱。这里的小龙虾吃法多样,其中油焖、蒜蓉、清蒸这三种做法最受欢迎。

油焖大虾,堪称龙虾界吃法的 “扛把子”,浓烈辛香的辣椒、花椒、蒜头、红油、大料以及秘制调料等相互融合,与小龙虾一起在锅中焖制,那浓郁醇厚的味道光是闻着就让人垂涎欲滴。做好的油焖大虾色泽红亮,虾肉油润不腻,辣而不燥,每一口都入味十足,且充满弹性,就连虾壳也十分脆香,吃完后满手都是甜辣的浓香,甚至连汤汁都舍不得浪费,用来拌面更是一绝,那滋味别提有多美妙了。

蒜蓉大虾则是不能吃辣的食客们的最爱,细腻金黄的蒜蓉包裹着小龙虾,蒜香柔和却又浓郁悠长,一点也不冲口,虾肉在蒜蓉的衬托下显得更加鲜嫩爽滑,吃的时候先吮吸外壳上的蒜蓉,再剥开虾肉品尝,最后可别忘了吮指,以免浪费那残留的美味。

清蒸小龙虾则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小龙虾的原汁原味,清蒸后的虾肉呈现出白嫩的色泽,口感鲜甜饱满,只需蘸上特制的蘸汁,就能将小龙虾的鲜味体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品尝到最纯粹的虾肉本味。

吃小龙虾的时候,武汉人还喜欢搭配上一些凉菜、卤菜,比如凉拌毛豆、凉拌皮蛋、盐水花生、辣卤小龙虾等,这些小菜清爽可口,与小龙虾搭配着吃,既能缓解小龙虾的油腻感,又丰富了口感层次。而说到最佳搭配饮品,那必然是啤酒了,在炎热的夏夜,约上三两好友往夜市一坐,点上几盘小龙虾,再来几瓶冰啤酒,一边剥着虾,一边喝着酒,谈天说地,尽情享受着夜晚的惬意与快乐,这便是武汉人夏日夜晚常见的美好场景。

武汉每年消耗的小龙虾数量极有可能位居全国第一,由此也可见武汉人对小龙虾的痴迷程度。这里有众多口碑极佳的小龙虾店,像肥肥虾庄・金牌油焖大虾,其招牌油焖大虾个大、味透、量足,采用秘制调料烧制,色泽亮丽,香味十足,又入味又好吃;清蒸大虾也备受推崇,肉质饱满弹牙,蘸上特调酱汁,清甜醇香。还有靓靓蒸虾,是武汉蒸虾界的代表,主打清蒸大虾和油焖大虾,采用纯手工清洗,更大程度保留了虾肉原本的鲜味,老味油焖大虾更是店里必点菜,酥麻飘香,入口即化,虾黄鲜甜。巴厘龙虾也是居民和游客都爱光顾的店,主打的油焖大虾肉质鲜美又入味,虾肉鲜嫩、口感 Q 弹,配上香辣的调料,味道非常棒,蒜蓉小龙虾和清蒸小龙虾同样深受欢迎,口味清淡、鲜美可口,很适合喜欢清淡口味的人尝试。

无论是在高档餐馆,细细品味精致烹制的小龙虾,还是在路边摊,感受那种充满烟火气的畅快吃喝,小龙虾都是武汉夏日美食盛宴中不可或缺的主角,承载着武汉人的热情与对美食的执着追求。

三、周黑鸭 —— 特色小吃的亮丽名片

周黑鸭,这一来自武汉的特产,已然成为了特色小吃领域一张极为亮丽的名片,闻名遐迩,深受大众喜爱。

它的味道堪称一绝,融合了咸、鲜、爽、辣等多种风味,口感独特且层次丰富。刚入口时,那微微的甜味会率先在舌尖散开,仿佛是一场味觉盛宴的前奏,紧接着,辣味便逐渐蔓延开来,而且这种辣并非那种一味的刺激,而是恰到好处,辣得过瘾却又不会让人觉得过于燥烈,在享受辣味的同时,鲜味与咸味也交织其中,让每一口都充满了浓郁醇厚的滋味,吃完之后,嘴边还留有余香,令人回味无穷,总是忍不住还想再吃一些。

周黑鸭的口味多样,除了经典的甜辣口味外,还推出了五香、藤椒等口味,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比如五香味的鸭脖,精选 18 味天然香辛料匠心配比,鸭脖先切后卤,卤汁层层渗透,滋味入骨,入口鲜香不辣,为那些不太能吃辣的人提供了绝佳的选择;而藤椒味的产品更是凭借着三分霸道七分清新的独特椒麻口感,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选用来自四川峨眉山原产地的藤椒,那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出颗粒清脆饱满、油囊丰富、香麻独到的藤椒,再搭配上低温冷萃等工艺,使得藤椒的麻香充分融入到鸭肉之中,连骨头都是满满的椒麻味道,回味悠长。

在品种方面,周黑鸭十分齐全。有大家耳熟能详的鸭脖、鸭锁骨、鸭翅等,鸭脖肉质紧实有嚼劲,啃起来趣味十足,鸭锁骨上的肉虽不算多,但越嚼越香,鸭翅则是皮滑肉嫩,让人爱不释口。此外,它还有鸭舌、鸭掌、鸭腿、鸭头、卤鸭肉干等众多选择。值得一提的是,周黑鸭的素食产品也毫不逊色,例如卤藕,堪称素菜中的极品,咬上一口,有时感觉脆脆的,有时又带着些许软糯,仿佛在嘴里跳舞一般;卤腐竹历经 38 道复杂工序,豆香浓郁,鲜韧多汁;卤毛豆层层入味,尽享醇香滋味;卤木耳精选长白山椴木小碗耳,用 20 多种香辛料精心卤制,成就每一口的 Q 爽嫩滑。这些素食产品为不爱吃肉或者想要换换口味的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说起周黑鸭的走红,网络销售可谓功不可没。它采用了先进的 “气调锁鲜包装” 技术,使用从国外进口的透氧率极低的包材制作而成,在包装过程中瞬间将盒内的空气置换为惰性气体,延长产品保鲜期至 5-7 天(冷藏环境下),能保证产品原汁原味。凭借着这样的包装优势,周黑鸭在电商渠道大放异彩,与国内优质的快递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根据消费者所在地选择最快捷的方式配送,下单后通常第二天就能到货,并且每一笔气调锁鲜包装产品订单都会使用泡沫保温盒二次包装,还会在盒内放入冰袋降温,哪怕经过长途运输,也能让消费者尽快品尝到新鲜美味的产品。如今,在淘宝、天猫等网络平台上,周黑鸭的销量长期处于熟卤制休闲食品行业的领先地位,不仅在国内畅销,更是通过网络走向了全世界,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品尝到这独具武汉特色的美味小吃。

四、三鲜豆皮 —— 舌尖上的浪漫诗篇

在武汉的美食版图中,三鲜豆皮堪称是一道舌尖上的浪漫诗篇,承载着这座城市浓厚的饮食文化与独特韵味。它作为武汉市名点之一,迄今已有 40 年的历史,还享有 “豆皮大王” 的盛誉,更是武汉人 “过早” 的主要食品之一,也是民间极具特色的传统小吃呢。

追溯往昔,三鲜豆皮最早是武汉人逢年过节时特制的节日佳肴,那时候人们会用绿豆、大米混合磨浆摊皮,包上糯米、肉丁,油煎后供全家享用,满是浓浓的节日氛围。后来,它渐渐走入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大家日常早点的热门选择。

说起三鲜豆皮的制作,那可是相当讲究,处处都彰显着对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坚守。就拿原料来说,豆皮的 “豆” 必须是脱壳绿豆,要先将绿豆磨碎置清水中浸泡 4 小时左右,去壳洗净;大米洗净后,放入清水中浸泡 6 小时,然后与绿豆一起混合磨成细浆,而且讲究绿豆占二成,大米占四成,这样调出的浆才能为后续做出薄脆又爽口的外皮打下基础。

而豆皮的 “皮” 则必须是精制米浆,调制时要达到 “浆清” 的状态,过稠或者过稀都会影响豆皮成型的效果。再看看豆皮的馅,那一定得是湘产糯米,将糯米洗净,在清水中浸泡 8 小时左右,捞出沥干水分,上笼用旺火沸水蒸熟,取出稍凉后,还得下锅置中火上,加入熟猪油、精盐、温水炒匀,待糯米入味炒散时,才盛在盆内保温待用,如此处理后的糯米,软糯喷香,是整个豆皮的 “灵魂基底”。

当然,最关键的还得是这 “三鲜” 了,关于三鲜的搭配,一种说法是必须有鲜肉、鲜蛋、鲜虾;也有一种说法是要有鲜肉、鲜菇和鲜笋。不过无论是哪种搭配,都是为了让馅料滋味更加鲜美。像武汉以 “老通城” 饭馆的三鲜豆皮最为远近闻名,这里的三鲜豆皮不仅馅中有常见的肉、蛋、虾仁,还会加入猪心、猪肚、冬菇、玉兰片、叉烧肉等食材,制馅极为讲究,煎制更是精细。师傅们先是把猪肉洗净,切成合适的肉块,猪肚、猪心、猪口条等放入锅内,加清水浸没,在旺火上煮 1 小时左右,再放入猪肉合煮,加入酱油、料酒、味精、精盐、清水等焖烧,待烧熟入味,捞出晾凉,与叉烧肉一起分别切成如豌豆粒大的丁。香菇、玉兰片也切成小丁,分别放入沸水锅中煮一会儿,捞出晾干,鲜虾仁洗净备用。接着将这些处理好的食材汇聚在一起炒制,让各种食材的香味相互交融,成为鲜香无比的馅料。

接下来就是制作豆皮的过程了,锅置火上,先用少许油和水刷锅,待锅烧至红滑时,将绿豆米浆舀入锅内,迅速用蚌壳把锅心浆朝上向四周烫匀,成圆形豆皮,打入鸡蛋,用同样方法涂匀,盖上盖,减低炉火,烙 1 分钟使其成为熟皮。随后用小铁锅铲将熟皮周围铲松,用双手把豆皮翻过面来,均匀地撒入精盐,再将熟糯米在皮上铺匀,接着撒入炒好的肉馅,还可以撒上些葱花增添风味,把豆皮周围边角折叠整齐,将米及肉馅包拢,沿豆皮边淋入熟猪油,边煎边切成小块,迅速翻面,再浇入熟猪油,起锅装盘,一份色香味俱全的三鲜豆皮才算大功告成。

做好的三鲜豆皮,那卖相堪称一绝,色泽金黄透亮,鲜艳夺目,光是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轻轻咬上一口,先是感受到外皮的薄脆,“咔嚓” 一声,仿佛奏响了美食的前奏,紧接着就是软糯的糯米,粒粒饱满,带着淡淡的咸味和猪油的醇厚香气,与外皮的酥脆形成鲜明对比,口感层次一下子就丰富起来。而那鲜美的馅料更是整个豆皮的 “味觉核心”,无论是鲜嫩的虾仁、咸香的肉丁,还是吸饱了汤汁的香菇、笋丁等,每一口都滋味十足,几种味道相互交织,在舌尖上绽放出一场美味的盛宴,让人回味无穷,吃了还想吃。

在武汉众多经营三鲜豆皮的地方中,“老通城” 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它之所以有名,一则自然是因为有这独特的名吃 “三鲜豆皮”,二则也是因为其作为 “老字号”,承载了 68 年的沧桑岁月,历史与名人都曾是 “老通城” 的骄傲呢。据说当年毛泽东主席先后两次来老通城品尝三鲜豆皮,并嘱咐 “豆皮是湖北的风味,要保持下去”,这也足见其魅力所在。若到武汉而不去 “老通城” 品尝一下那里的三鲜豆皮,那可就难算得是真正品尝过 “汉味” 美食了。

如今,三鲜豆皮凭借其独特的风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依旧深受武汉本地人和外地游客的喜爱,它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是武汉这座城市的一张美味名片,传递着武汉独有的饮食风情,让每一个品尝过的人都难以忘怀那舌尖上的美妙滋味。

五、莲藕排骨汤 —— 醇厚鲜美的经典名菜

莲藕排骨汤作为湖北十大经典名菜之一,在湖北人的餐桌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毕竟湖北人讲究 “无汤不成席” 嘛。这道汤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洪湖莲藕功不可没,搭配上排骨一起炖汤,再用老吊子砂陶罐慢慢煨炖,那炖出来的汤味道浓郁,醇香鲜美,让人光闻着味儿就垂涎三尺。

制作莲藕排骨汤,选材是关键的第一步。先说这莲藕,得选用洪湖产的莲藕为佳,洪湖的莲藕品质上乘,淀粉含量高,炖煮后容易达到粉糯的口感。一般挑选表皮浅黄色,并且带有黑色麻点的藕,这样的藕炖出来口感粉糯,最适合炖汤。藕最好是选两头带节的,泥沙不容易进去,刮去薄皮后,切成大块备用。而排骨呢,以年猪(一年出栏的猪)的排骨中段为上乘之选,不过现在市面上大多是三五个月出栏的猪肉,煨汤时间就需要相应缩短些。将排骨洗净后切成小段,冷水下锅,水开后撇去浮沫,捞出洗净备用,这一步能有效去除排骨的血水和腥味,让汤的味道更纯净。

接着就是炒制排骨了,热锅放入少量的油,油热后放入姜片和排骨,中火翻炒两分钟左右,倒入热水煮开,再次打一遍浮沫,然后转入老式吊子里炖煮。先用大火煮开,之后改小火熬 1 个小时左右,这时汤汁会逐渐变成奶白色,浓浓的香味也开始飘散出来。

到了加入莲藕继续炖煮的环节了,把处理好的莲藕块放入砂锅里,盖上盖子接着熬制 2 个小时左右,熬至藕能用筷子轻松插进即可,说明莲藕已经炖煮到位了,变得粉糯可口。这时候加入适量食盐调味,再继续熬几分钟,让盐味充分融入汤中,撒上些葱花做点缀,一锅色香味俱全的莲藕排骨汤就算大功告成啦。

还有一些小细节也值得注意呢,比如莲藕中含有一种名为单宁的化学成分,去皮切开后,暴露在空气中,易发生氧化反应,导致单宁中的酚类容易产生醌聚合物,最终形成黑色素,让莲藕变色发黑。所以可以在切好莲藕后,将其放入加了盐的水中浸泡,就能有效地防止氧化反应了。另外,在炖煮这道汤的时候,香料只用姜就行,姜本身具有很好的去腥增香的作用,而且没有特殊的异味,用来煮这种清爽鲜美的排骨汤是再合适不过了,像香叶、八角、花椒、桂皮等味道重的香料就不要加了,它们在这道汤中起不到积极作用,反而会影响煲汤的鲜味,让汤喝不出肉香味,莲藕也吃不出来清甜味。同时,也不要用生抽、蚝油等调味料去 “增加香味”,这些调味料放进去以后,首先会影响汤的颜色,莲藕也不会呈现出那种粉糯的色泽,毕竟煲汤讲究的就是原汁原味,排骨和莲藕本身的组合已经足够鲜香,无需再多此一举啦。

盛出一碗莲藕排骨汤,只见那汤汁呈现出淡淡的粉红色,清亮中透着醇厚。尝一口汤,味道浓郁,鲜香在舌尖散开,醇厚的滋味萦绕在口腔,让人回味无穷。再夹一块莲藕,粉糯绵甜又不失脆感,还能吸收熬汤过程中产生的油脂,吃起来一点也不油腻。排骨更是肉质酥烂脱骨,轻轻一咬,肉就从骨头上脱落下来,越嚼越香。

在湖北,每到逢年过节,或是家里来了贵客,餐桌上总少不了这道莲藕排骨汤。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热乎乎的汤,唠着家常,满是温馨惬意的氛围。对于很多湖北人来说,哪怕身在外地,只要提到家乡美食,这道莲藕排骨汤往往就是最先浮现在脑海中的味道,承载着浓浓的家乡情和深深的眷恋呢。而且现在武汉也有不少专门做藕汤的老字号店铺,像燕子煨汤,门口摆着蜂窝煤炉,从早到晚地煨着藕汤,那冒着白雾的铫子装着的排骨莲藕汤,香气四溢,吸引着众多食客前去品尝,成了武汉人冬季里温暖的 “美食地标”。还有熊铫子煨汤馆、金三角吊子煨汤等地方,做出来的藕汤也各有特色,深受大家的喜爱,让这道传统名菜得以不断传承,散发着独特的美食魅力。

六、武昌鱼 —— 文化与美食的象征

武昌鱼,无疑是武汉的瑰宝,它所承载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一道美食的范畴,已然成为了文化和历史的象征,烙印在武汉这座城市的灵魂深处。

从外观上来看,武昌鱼身体均匀,鳞片完好、宽厚且呈现出漂亮的金黄色,体表光滑,无肿块、创伤和红肿。新鲜的武昌鱼,眼睛清晰、透亮,鳃盖上的粘液是透明的,而其肉质细腻、富有弹性、色泽鲜艳。挑选这样一条鲜活的武昌鱼,便是享受美味的第一步。

武昌鱼的肉质鲜嫩、腴美,脂肪丰富,这使得它入口的瞬间,便能给舌尖带来极致的享受。轻轻咀嚼,那细腻的口感仿佛在齿间化开,让人回味无穷。而它所蕴含的营养价值也不容小觑,富含蛋白质、脂肪以及硫、钙、磷、硒、钾、铁、铜等多种矿物质元素,还含有维生素 E、烟酸、核黄素等物质,能够为人体提供必要的营养成分,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还可为机体提供能量,对身体益处颇多。不仅如此,武昌鱼还有调治脏腑、开胃健脾、增进食欲之功效,对于贫血症、低血糖、高血压和动脉血管硬化等疾病的发生能起到抑制作用,是实实在在的养生佳肴。

武昌鱼的烹饪方法多种多样,每一种都能展现出它独特的风味。其中,清蒸武昌鱼当属最经典的做法之一,这种做法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武昌鱼的营养和鲜美滋味。将处理干净的武昌鱼,用刀在鱼身上划上网状线,不用太深,方便入味且煮时鱼皮也更容易收缩不易掉皮。接着在鱼身上均匀地涂抹食盐、料酒,再放上姜片、葱段等调料稍加腌制。之后,便可将鱼放入蒸锅中,用中火蒸上 10 - 15 分钟左右(具体时间根据鱼的大小适当调整),蒸好后取出,倒掉盘中多余的汁水,撒上切好的葱姜丝、青红椒丝等,最后淋上热油激发出香味,再倒入蒸鱼豉油,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清蒸武昌鱼就大功告成了。清蒸后的武昌鱼,鱼肉呈现出白嫩的色泽,吃起来原汁原味,鲜嫩爽滑,淡淡的咸香与鱼本身的鲜味完美融合,让人品尝到最纯粹的鱼肉本味。

红烧武昌鱼也是颇受大众喜爱的做法。先把武昌鱼划花刀,用盐和料酒腌制 10 分钟左右,起锅倒油,将鱼煎至两面金黄,放入葱姜蒜炒香,加入豆瓣酱和辣椒酱炒出红油,再倒入适量的生抽、老抽以及清水,小火慢炖至汤汁浓稠,便可盛起,将剩余的汤汁大火收一收,浇在鱼身上,撒上葱花和小米辣等作为点缀。红烧的武昌鱼色泽金黄,脂肪肥厚,肉质细糯,油润爽滑,味道异常鲜美,咸中带辣,辣中带香,香中带鲜,浓郁的酱汁包裹着鱼肉,每一口都入味十足,令人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还有 “开屏武昌鱼” 这一颇具观赏性的做法,处理干净的武昌鱼斩去头尾,从背部下刀,鱼腹不切断,每隔一段距离切一刀,将鱼身展开摆盘,放置好鱼头、鱼尾,腌制后放入蒸锅蒸熟,再配上精心准备的小料,浇上热油,倒入蒸鱼豉油,那造型犹如孔雀开屏一般,好看又好吃,视觉与味觉上都给人带来享受。

在文化层面,武昌鱼更是有着深厚的底蕴。它原产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附近的长江水域,早在唐代,就已成为贡品,深受皇室喜爱。经过长时间的养殖和改良,在武汉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品种和风味,逐渐成为当地的特色食材。而且,伟人毛泽东曾亲口品尝,并留下了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的千古绝唱,让武昌鱼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也使其成为了武汉美食文化的一张闪亮名片,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无论是逢年过节的家宴,还是招待外地来客的酒席,武昌鱼常常作为一道重要的菜肴登场,寓意着繁荣昌盛,也传递着武汉人对美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