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江岸区旅游景点大全

2024-12-13

古刹禅韵:古德寺

历史渊源

古德寺始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 年),由一位法号叫隆常的禅师在汉口今解放大道东段、黄浦路北段一带的坡地建起,最初名为古德茅蓬。当时它还只是一座规模较小的寺庙,但所处之地左绕长堤,右环驿道,还有潺潺流水,有着独特的清幽韵味。

随着香火一天天旺盛,古德寺迎来了不断的发展与变迁。1911 年,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后,古德茅蓬所在区域成为阳夏保卫战的主要战场之一,古德茅蓬的住持昌宏和尚率僧众冒着枪林弹雨,对起义军展开了战地救护,并将起义军烈士安葬于寺院后面,估计人数逾千人,成为了当时辛亥革命烈士义冢中规模最大的一个。1912 年,孙中山先生率众到古德茅蓬,向昌宏和尚表达感谢,并在义冢祭奠了革命烈士。

1914 - 1919 年间,住持昌宏先后两次进行扩建,改名古德寺,取 “心性好古,普度以德” 之意,还获得了时任民国副总统的黎元洪亲笔改名的匾额,“古德寺” 由此定名,同时也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大量捐助。昌宏法师乘势大宏戒法,寺院规模迅速扩张,传统汉地佛寺规制组织的三进院落伽蓝七堂的格局基本形成,寺后还修建了辛亥革命的烈士公墓。

到了 1921 年秋,古德寺又开始了大规模的扩建工程,前后历时 13 年至 1934 年才告竣工,原有的大雄宝殿也改建成了风格迥异的圆通宝殿。然而,在后续的历史进程中,古德寺命运多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为寺产多,其住持师傅被错划为地主成分,僧众遣散,寺院改为工厂,辛亥首义烈士义冢也被填平移作他用。

在 “文化大革命” 期间,古德寺更是损失惨重,寺内建筑遭到严重破坏,佛教文物和宗教设施全部被毁,先后由部队和公安进驻,还被武汉照相机厂长期占用。直到 1996 年,古德寺正式退还给武汉市佛教协会,由演顺法师率领尼众弟子进驻,重新对外开放。2005 年,在武汉市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古德寺对圆通宝殿等建筑进行了全面的整体修复,恢复其原貌,凸显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2013 年,古德寺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 年又被规划为 5A 级宗教文化景区,近年来更是成为了网红打卡地,吸引着八方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它的百年沧桑史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缩影。

建筑特色

古德寺的建筑风格堪称一绝,它融合了印度、哥特式、古希腊、伊斯兰、缅甸等多种风格,是国内汉传佛寺中极为独特的存在,有着 “汉传佛寺第一奇观” 的美誉。

从整体布局来看,古德寺采用了传统的三进院落式布局,东西走向。寺庙正西有一宽约 10 米的小溪,巧妙地被用作了寺里的放生池。山门位于溪边的南侧,是单孔三开间的牌楼式建筑,穿过山门后,先是云水牌坊,接着便进入第一进院落,这里分布着天王殿、藏经楼、觉幻台、方丈室、观音堂等建筑。

而第二进院落中的圆通宝殿则是寺庙的核心建筑,也就是大雄宝殿。其殿基呈正方形,主要采用哥特式建筑设计,内外墙之间设有回形柱廊,显得规整而庄严。圆通宝殿的回廊立柱上有教堂常见的尖拱,尖拱之上是三个一大两小的窗户,大窗采用教堂常见的圆圈花纹,小窗则是中国建筑常见的八卦纹,这种中西元素的结合十分巧妙。九座佛塔的流线型塔身以及外墙花卉、狮头、象头等细节再现了印度帕那瓦建筑风格,后期修复参考了阿南陀寺建筑风格,还借鉴了古希腊神庙柱廊的特征,挺拔的围柱作为支柱,既显宏伟大气,又有效分散庙顶重力,那些修长的爱奥尼柱式框架上还加进诸多细节,尽显希腊神庙风韵,九座佛塔的塔刹设计独特,既像风向杆又像十字架,在中国塔文化中独树一帜。

此外,寺庙内现存的其他建筑如天王殿等,也有着各自的建筑亮点,门窗墙壁设计精致,修饰华丽,整个建筑群糅合在一起,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佛教建筑文化群,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研究价值,让人仿佛走进了一座微缩的 “万国建筑博物馆”,漫步其间,每一处转角都可能邂逅一段异域风情,每一次抬头都如同在古罗马遗迹与东方禅院之间自由穿梭,令人叹为观止。

宗教文化与现状

古德寺在宗教文化方面有着独特且重要的地位,它是融大乘、小乘和藏密三大佛教流派于一身的汉传佛寺,这在众多汉传佛寺中实属罕见,也使得它蕴含的宗教文化意义更为多元和深厚。

在这里,不同流派的佛教文化相互交融、共同传承,众多的佛像、壁画、经卷等文物都是佛教文化的珍贵载体,承载着深厚的宗教内涵与历史记忆。比如圆通宝殿内的布局以及供奉的诸多佛像等,都展现出独特的宗教韵味,二十四诸天菩萨等的设置,彰显着佛教信仰中的庄严与神圣。

如今,古德寺已成为游客们喜爱的游览打卡地之一。其开放时间会根据季节有所不同,夏季是上午 8:00 开门,下午 4:30 停止入寺,4:50 - 5:00 清场;冬季则是上午 8:30 开门,下午 4:00 停止入寺,4:20 - 4:30 清场,节假日如有特殊安排,以临时通知为准。门票方面,古德寺于 2024 年 4 月 5 日开始收取门票,价格为 13 元 / 人,仅提供寺内现场购票渠道。

在日常的宗教活动方面,寺内的僧众们会按照佛教的传统仪轨进行诵经、祈福等活动,保持着寺庙的宗教氛围与功能。游客们前来参观游览时,需要遵守相应的规定,比如着装整齐得体,穿着暴露者会被谢绝入寺;要文明有序参观,禁止追逐嬉戏、大声喧哗、乐器演奏、音响外放、长时间占用公共设施及公共空间;不吸烟、不乱丢垃圾,共同维护寺院整洁、清净;未经允许,禁止进行各类表演、采访、售卖商品或服务、商业性拍摄等非参观游览活动,未经允许也不得拍摄僧人,禁止开展违背公序良俗的活动或行为等等,大家可以在尊重宗教文化与遵守规定的前提下,来感受这座古刹独特的魅力。

复古风情:黎黄陂路

历史沿革

黎黄陂路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它的变迁见证了汉口租界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1897 年,这片区域被划入汉口俄租界,在 1900 年,由俄租界当局负责修筑了此路,最初名为 “夷玛街”,那时它就承载着租界独特的功能与印记。

1925 年,中国收回了俄租界,为纪念祖籍黄陂的民国大总统黎元洪,这条路改名为 “黄陂路”。后来到了 1946 年,抗战胜利之后,国民党市政府为避免误解,正式将其改称 “黎黄陂路”。

时间来到 1997 年,江岸区极具前瞻性地对其进行打造,使其成为了街头博物馆,并且加以保护性活化利用,让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老建筑、老街道重新焕发出光彩。经过多年的维护与发展,2000 年 4 月 11 日,黎黄陂路街头博物馆正式揭幕,2016 年,黎黄陂路改造修复工程也顺利完工。到了 2023 年 1 月 16 日,凭借其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黎黄陂路历史文化街区入选了第二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成为武汉历史文化展示的重要窗口,也吸引着众多游客慕名而来,去探寻那段往昔岁月留下的痕迹。

欧式建筑之美

走在黎黄陂路上,仿佛置身于一座露天的欧式建筑艺术殿堂,这里保留了 17 处租界时代遗留的欧式建筑,每一处都有着独特的风格特点与历史故事。

比如华俄道胜银行旧址,它见证了近代金融领域的中外合作与变迁,建筑整体气势恢宏,外观融合了古典主义与巴洛克风格的元素,有着精美的雕花、高大的立柱,彰显出当年金融机构的庄重与威严;俄国巡捕房旧址,则带有典型的欧式公共建筑风格,厚实的墙体、宽敞的门窗,让人联想到当年租界里的别样秩序;还有巴公房子旧址,这是一座极具俄罗斯风情的建筑,俯瞰呈三角形,红砖墙、大露台、百叶窗,以及巴洛克式穹顶,历经岁月沧桑却依旧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不仅是建筑艺术的展现,更是当时社会生活场景的承载者。

中华基督教信义大楼旧址有着宗教建筑的神圣感,在建筑细节上体现了欧式的精致与典雅;美国海军青年会旧址则融入了一些美式建筑的简约与大气;而像裕兴洋行旧址、俄租界工部局旧址、高氏医院旧址、基督教青年会汉口会所旧址、顺丰洋行旧址、邦可花园旧址、惠罗公司旧址、首善堂旧址、珞珈碑路高级住宅区旧址、五花宾馆旧址、日伪汉口放送局旧址、万国医院旧址等,它们或有着哥特式建筑的高耸尖顶与神秘氛围,或有着洛可可式建筑的柔美线条与华丽装饰,虽然风格各异,但共同构成了黎黄陂路独特的欧式建筑风貌群,承载着汉口租界的历史记忆,吸引着众多建筑爱好者和游客前来欣赏、品味。

休闲娱乐体验

如今的黎黄陂路已然成为了武汉著名的 “慢生活” 网红街,散发着独特的休闲娱乐魅力。

街道两边,咖啡馆、西餐厅、人气小吃摊鳞次栉比。清晨时分,阳光洒在街边的小桌上,不少人坐在咖啡馆外,手捧着一杯香浓的咖啡,开启惬意的一天;到了中午,西餐厅里飘出阵阵诱人的美食香气,人们可以在这里品尝到地道的欧式风味餐点或是创意融合美食;而小吃摊更是充满了烟火气,像糯米包油条,咬一口满满的都是儿时的味道,还有各种特色的汉味小吃,让人欲罢不能。

除了美食,这里还有画廊、民宿、艺术家工作室等,艺术气息浓郁。你可以随意走进一家画廊,欣赏那些精美的画作,感受艺术的熏陶;也可以选择入住一家民宿,体验老建筑里别样的居住氛围,仿佛穿越回了过去的时光。

黎黄陂路全年全天开放,交通也十分便利,你可以选择乘坐 313 路、38 路、402 路、520 路、526 路、548 路、608 路、707 路、727 路至胜利街车站,然后步行即可到达。如果想深度体验这条充满韵味的街道,建议可以选择在阳光明媚的午后,或是华灯初上的夜晚前来游玩。午后可以漫步在街头,欣赏建筑,累了就找一家心仪的小店坐下来,享受悠闲时光;夜晚则可以感受老街在灯光映衬下的别样风情,听听街头艺人的表演,让身心彻底放松下来,沉浸在这复古又现代的独特氛围之中。

城市地标:汉口江滩

公园概况

汉口江滩公园位于武汉市江岸区,上起武汉客运港,下至丹水池后湖船厂,全长 7 公里,面积达 160 万平方米,与沿江大道景观相邻,与黄鹤楼景区相望,与长江百舸争流相映,构成了武汉市中心区独具魅力的景观中心,有着 “金外滩” 的美誉。

这座公园分三期规划建设,每一期都为江滩增添了别样的景致。第一期工程从武汉客运港至粤汉码头,长 1.04 公里,绿地面积 14 万平方米;第二期工程(武汉长江二桥至三阳路段)于 2003 年 9 月 28 日对市民开放,形成了 3.4 公里长的 “绿化滨江长廊”,其 28.8 米高程吹填平台总面积 42 公顷,宽约 160 米至 180 米,气势更加恢弘,主体部分的 28.8 米平台由建设精美的市政广场区、绿化健身区、园艺景观区组成,建有码头文化广场、滨江广场、玻璃广场和步道等;第三期工程从长江二桥至滨江苑,长 2.76 千米,面积 53 万平方米,于 2005 年 5 月开工,同年 12 月底完成,形成了平均宽度 160 米、总面积约 150 万平方米的绿色亲水空间。

整体上,汉口江滩公园保持了 “大气、精致、宁静、开敞、简洁” 的环境风貌特色,形成了 “一轴、两带、四区” 格局,即江滩景观轴、堤防景观带、滨江亲水带、休闲活动区、中心广场区、体育运动区和园艺景观区,将防洪屏障、绿色生态、景观游憩、娱乐休闲等多种功能融合一体,是一个集旅游、休闲、健身、绿化、娱乐为一体的大型文化公园。

景观亮点

汉口江滩有着诸多让人眼前一亮的景观特色。每到深秋时节,长江二桥附近绵延 4km 左右的芦苇荡,便成了江滩上最靓丽的风景线,那白茫茫的一片芦苇在风中摇曳生姿,在城市的中心地带能有如此规模的芦苇丛,在中国大城市中可是绝无仅有的,人们可以沿着景观走廊欣赏,也能通过走廊上设置的向下通道,走进芦苇荡中漫步,感受那份野趣与浪漫。而在樱花花期的 2 - 3 月,江滩上品种多样、位置散落的樱花也别有一番意境,若想集中欣赏樱花,江滩樱园是个好去处。

江滩还设有三层观水平台极具特色,高层观景台比马路高 1 米多,站在上面视野开阔;第二层观水平台一年之中有两个月会被水淹掉,到了汛期时,身处此处会有仿佛在海边的感觉;最低一层的平台,在枯水季节则会现出沙滩,人们可以顺着台阶走下去,近距离亲近江水。

另外,长江文化观江游览区也不容错过,这里以 “长江之歌” 为主题,布局了 “江河水”“大江东不去” 等雕塑,展示长江文化特色,同时,通过长江诗词文化雕刻展示,呈现出毛泽东和历代文人墨客对长江的颂咏。周边还有能同时容纳 1000 人举办周末音乐会和票友活动的露天广场,搭配着汉剧脸谱灯柱和休息廊道,氛围感十足。还有那玻璃步道和广场,步道桥面全为玻璃,与广场相连,照明由池壁的蓝色射灯、喷泉下的射灯和玻璃桥面灯组成,玻璃广场安装了由 6000 余只冷阴极管组成的大规模 “霓虹灯阵”,采用 “全色彩渐变扫描技术” 进行控制,可循环产生 8000 多组多彩画面,这也是中国首次在地面上采用这种亮化手段,堪称江滩工程一大亮点。

市民休闲之趣

无论春夏秋冬,汉口江滩都是市民和游客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春天,万物复苏,江滩上草木吐新,满园绿意,处处洋溢着生机,人们可以在这宜人的气候里漫步、放风筝,欣赏着绽放的春花,感受春天的气息;夏天,尽管天气炎热,但到了傍晚,江风习习,不少市民会来到这里乘凉,沿着滨江步道散步、慢跑,或是坐在江边吹吹江风,消解一天的暑气,也有人会在广场上参与健身锻炼;秋天,群花吐艳,枫叶显媚,除了观赏芦苇荡和樱花,还能在江滩的各个角落发现秋天独特的美,看落叶纷飞,享受那份宁静与闲适;冬天,玉树银装,江天一色,虽然寒冷,却也有着别样的景致,若是碰上下雪天,江滩更是宛如童话世界。

周边配套设施也十分完善,园内各类健身、游乐设施不断上新,还有众多便民设施供大家使用。餐饮方面,在不远处的街区就能找到各种美食小吃,满足游玩时的味蕾需求。

交通也很便利,可乘坐 60 路、516 路、526 路至沿江大道黄浦大街站,步行约 300 米就能到达;也可以选择乘坐地铁 2 号线到 “江汉路” 站下车,从 C 出口出来即可抵达江滩入口;或者乘坐公交车至 “江汉路步行街” 站下车,步行几分钟即可。如果您是自驾前来,江滩周边也设有相应的停车区域。总之,汉口江滩以其独特的魅力,随时欢迎大家来这里度过一段惬意的休闲时光。

名人印记:詹天佑故居

人物生平与成就展示

詹天佑,1861 年 4 月 26 日出生于广东省南海县(今广州荔湾区),字达朝,号眷诚。他是清末民初杰出的工学家、工程管理学家和工程法规专家,有着 “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 之称,在中国铁路事业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872 年,年仅 11 岁的詹天佑考取了清政府第一批官派幼童赴美留学的机会。在美国,他先后就读于康涅狄格州威士哈芬男生学校、纽哈芬希尔豪斯中学,并于 1878 年以优异成绩考进美国耶鲁大学谢菲尔德工程学院,学习土木和铁路工程专业。1881 年毕业回国后,詹天佑一心想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祖国建设中,但起初并未如愿,而是被分配到福州船政学堂学习海军驾驶,后任英文教习等职。

直到 1888 年,詹天佑经同学邝孙谋推荐,进入中国铁路公司任帮办工程师,开启了他在中国铁路建设领域大展身手的征程。在津榆铁路(今京沈铁路)建设中,滦河铁桥工程遇到打桩难题,外国工程师先后都未能解决,詹天佑接手后,研究失败原因,重新勘察地质情况,改选桥址,采用压气沉箱法,配以机器打桩和潜水作业,成功攻克难题,建成了 19 世纪末中国最长的铁路大桥,也因此成为第一个担任铁路工程师的中国人,并入选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是首位加入该会的中国工程师。

此后,詹天佑参与了众多铁路工程建设,如萍醴路、新易路、津浦路、洛潼路等。而他最著名的成就当属主持修建中国第一条自己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 京张铁路。当时,英国和沙俄都对这条铁路的修筑权虎视眈眈,最终双方达成协议让中国人自己修,实则想看中国的笑话,毕竟这条铁路沿线重峦叠嶂、修路工具简陋,且清廷拨款有限、时间紧迫。但詹天佑抱着为国争光的信念,不畏艰难,勘测多条路线后确定 “关沟线”。面对居庸关、八达岭段地势陡峭、坡度大的难题,他科学分析,首创 “人” 字形线路,还采用直井施工法解决隧道施工困难,在没有通风设备时,就用风扇机、手拉风箱代替。最终,京张铁路在 1909 年提前全线通车,比原计划节省了二十八万两银子的费用,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让世界对中国铁路建设能力刮目相看。

辛亥革命后,詹天佑被任命为交通部技监,主持全国铁路技术工作,还亲自督办工程浩大的川粤汉铁路。尽管面临借款合同束缚、政府无能、军阀混战等诸多困难,到他逝世前,粤汉铁路的广州 — 韶关段和武昌 — 长沙段得以完工。1919 年,詹天佑抱病出任协约国 “联合监管远东铁路委员会” 辖下的技术部委员,为维护中国在中东路的权益据理力争,心力交瘁导致病情加重,最终于 4 月 24 日因腹疾严重、心力衰竭,病逝于汉口仁济医院,终年 58 岁。

詹天佑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铁路事业,培养了我国第一批优秀铁路工程技术人员,还著有《京张工程纪略》等书籍,为我国近代工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其爱国精神、创新意识和敬业态度更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故居建筑与陈设

詹天佑故居位于武汉市江岸区洞庭街 51 号,原汉口俄租界鄂哈路 9 号,建于 1912 年,是詹天佑任汉粤川铁路会办兼总工程师期间亲自设计监造的。这是唯一至今保存完好的旧址,也是武汉市目前保护最完整的科学家故居。

这栋砖木结构的西式二层楼房占地面积 782 平方米,建筑面积 920 平方米,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它向阳的东、南、西三面环以回廊,东立面回廊采用券柱式,南、西立面则为廊庑。主入口为八字形石台阶,大门、走廊居于正中,呈内走廊布局。上下两层走廊的两侧各有三间大小不等的房间,楼上右前房曾是詹天佑的卧室。顶部为红瓦四面坡屋面,设有阁楼和老虎窗,楼前还有种植着葡萄和花草的庭院,詹天佑在工作之余,便会来到庭院里散步歇息,舒缓心情。

走进故居内部,一楼门楣正中挂着由卢嘉锡先生题写的 “詹天佑故居” 匾额。室内的陈设简单却充满韵味,能让人感受到当年的生活气息。比如客厅里,木质扶手的长沙发与两组单人沙发对放,中间隔着长条茶几,地上铺着地毯,靠墙的窗户下放着七斗橱,一台留声机体现着主人的生活情趣。而书房兼工作室中,深褐色的木质门框和门扇上的木质镶条承载着岁月痕迹,矮茶几旁摆着两张木头和藤条制成的扶手椅,对门窗下的写字台上摆放着台灯、瓷杯和文具,几支毛笔插在青花瓷的大笔筒里,墙角处的书橱存放着图书和图纸资料,还有一把竹藤摇椅,仿佛记录着詹天佑在这里沉思的时光。在这间书房里,詹天佑撰写了《京张铁路工程纪略》《京张铁路标准图》《华英工程学字汇》等重要的技术文稿。

如今,詹天佑故居已辟为陈列馆,原状陈列主要恢复了詹天佑一楼工作室,再现当年他在此工作和学习的情况,二楼房间暂未开放。馆内现有文物藏品 43 件(套),其中不乏詹天佑出国留学时使用的木箱、修筑铁路时用的计算尺、工作学习用的英汉大词典以及詹天佑亲笔题字送给其子的照片等珍贵物品,这些文物承载着詹天佑的生活点滴与铁路建设生涯的记忆,静静诉说着那段不平凡的历史。

参观指南与意义

詹天佑故居的开放时间为周二至周日的 9:00 - 16:30(16:20 停止入场),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游客可提前在江汉关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或武汉文旅码微信小程序预约参观,免费入馆。

这座故居有着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它不仅是詹天佑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更是中国近代铁路发展历史的见证者。对于人们,尤其是青少年来说,走进詹天佑故居,就仿佛走进了一本生动的历史教科书。通过参观故居的建筑、欣赏屋内的陈列文物,能够深入了解詹天佑这位伟大科学家的生平事迹,感受他在艰苦条件下为中国铁路事业拼搏奋斗的爱国情怀和敬业精神,体会到当年我国铁路建设从无到有、突破重重困难的艰辛历程,进而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传承先辈们不畏艰难、勇于创新、为国奉献的精神品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所以,无论是从历史文化传承角度,还是爱国主义教育层面,詹天佑故居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值得大家前来参观学习。

红色记忆: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

历史背景与会议意义

1927 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惨遭屠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中国革命处在一个十分紧急的关头。当时,南京和武汉国民政府反动派相继 “清党”“分共”,原本蓬勃发展的中国革命遭受了巨大损失,全国共产党员人数从大革命前的 5.79 万余人锐减至仅剩 1 万人左右。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中共中央急需确定新的斗争方针和任务,以挽救党和革命事业。

在此背景下,1927 年 8 月 7 日,中共中央在共产国际帮助下,于汉口原俄租界三教街 41 号(现为鄱阳街 139 号)召开了紧急会议,也就是著名的 “八七会议”。这次会议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它坚决纠正和结束了党内右倾错误,撤消了陈独秀的总书记职务,选出了瞿秋白、李维汉、苏兆征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总方针,决定发动湘、鄂、赣、粤等省农民秋收起义作为党在当时的最主要任务。毛泽东同志在会议上提出了 “枪杆子里出政权” 的著名论断,为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使全党重新鼓起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勇气,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成为中国革命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场馆展示内容

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汉口鄱阳街 135--139 号,依托旧址而建,这栋建筑是建于 1920 年的三层西式楼房,原是英国人建造的公寓,名为怡和新房,一楼是外商开办的商店,砖木结构,占地面积 197.2 平方米,建筑面积 532.3 平方米,二、三楼为住房,国民革命军北伐占领武汉并建立武汉国民政府后,二楼是苏联援华农业顾问洛卓莫夫的住处,“八七” 会议就在此处召开。

馆内一楼举办有《八七会议历史陈列》,辅助陈列分为 “风云突变”“重大转折”“星火燎原” 三个部分,通过展出的 300 多件文物、照片和珍贵历史资料,生动再现了八七会议的历史。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会议通过的《告全党党员书》等重要文件的复印件,了解全部会议参加者的生平事迹,还能目睹八七会议记录及其决议案、会议代表瞿秋白等人用过的物品、李维汉的亲笔信函以及邓小平回忆八七会议的录音等特色藏品。纪念馆还设有触摸视频,方便观众进一步了解会址详情和代表们的过往经历。

沿着高高的红木楼梯登上二楼,便能看到会场的复原陈列,那是一间狭小房间,里面摆放着 1 张长桌,几把交错的椅凳,简单朴实的陈设,真实展示出当年开会的实况。此外,二楼还辟有临时展厅,经常举办反映党史和祖国建设成就等方面的展览,现举办有《毛泽东与湖北》大型图片展,介绍一代伟人毛泽东生前在湖北从事的革命实践和社会活动,让人们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

参观与教育价值

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的开放时间为每周二至周日的 9:00 - 16:30(16:20 停止入场),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游客可免费参观。大家可以提前在相关平台预约,然后前往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作为红色旅游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有着极高的参观与教育价值。它是进行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无论是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还是普通群众,在这里都能深入了解八七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会议经过及其历史意义,深刻体会到当年革命先辈们在重重危机下,为了挽救党和革命所付出的艰辛努力。通过实地参观,人们仿佛能穿越时空,与革命先辈对话,感悟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无畏的斗争精神以及对真理的执着追求,进而传承红色基因,激发爱国热情,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继续发扬光大。

自然之美:解放公园

公园概览

解放公园位于武汉市江岸区解放大道,南界解放公园路,西邻市委机关大院,建成于 1955 年,总面积为 46 万平方米,其中陆地面积 36 万平方米,水域面积 10 万平方米,是武汉市大型公园之一。

其前身系 “洋” 商与旧社会达官显贵的 “汉口西商跑马场”。1952 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决定在原址上辟建 “武汉市第一苗圃”,1953 年改建公园,1957 年 5 月 16 日对外开放收售门票。后来公园经历了不断的发展与改造,2005 年开始全园改造,采纳加拿大园林专家文森特・艾思林的设计,建立生态湿地,用生物方式净化被污染的湖水,于 2006 年 9 月 28 日以全新面貌免费对外开放。解放公园拥有植物种类 410 余种,绿地率高达 85%,整体风格属于现代园林,最早的风格为西方规则式布局,后逐渐转向中式园林 “师法自然” 的风格,见证了武汉近代百年历史,在江岸区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市民休闲以及游客游览的好去处。

园林景观特色

解放公园内园林景观独具魅力,绿化布局错落有致。从公园东部景区入口起的主轴干道两侧,瓶形花坛、万人绿茵广场、盆景园、荷花池、睡莲塘等景观依次分布,而西部则是占地约 13 公顷的柳林区,保存着杨柳、箭杆杨、毛白杨等乔木千余株,林间曲径通幽,还有晓春轩、露华台、依亭等诸多小品建筑点缀其中。

公园内的湖泊水系犹如灵动的脉络,那条环湖景观带就像一条翠带环绕整个公园,形成了以湖水为特征的园林绿化中心,游人可以沿着湖边漫步欣赏湖光水色,或是选择泛舟湖上,感受惬意时光。

特色植物更是公园的一大亮点,这里有着武汉市市树水杉,在中心湖两岸生长着近千株成片的水杉林,它们会随四季变幻五彩 “外套”,深秋时节,水杉、法桐树在阳光不同角度的照射下仿佛一砚红墨,美得如诗如画。此外,还有桂花,作为公园的园花,在桂岭晚风处,每到 9 - 10 月,踩着晚风漫游其间,能将满树桂花的芬芳拥入怀中。而在樱花坡,400 余株早樱和晚樱分布其中,每年 3 月樱花盛开时,映衬着小桥流水,美不胜收,以湿地为中心,圆弧的小土坡边和兰展附近的区域,种植有成片樱花林,沿卵石小径走去,阳光从树间泻下,光瀑如雨,清风从枝间穿过,轻纱如缕。另外,梅花山的梅花在 1 月至 3 月绽放,还有栾树、梧桐、银杏等各类树木,四季都呈现出不同的景致,让人流连忘返。

休闲娱乐功能

解放公园内设有多样的休闲娱乐区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对于小朋友们来说,这里有游乐设施可以尽情玩耍,带来欢乐的体验;健身爱好者则可以在园内的健身场地锻炼身体,沿着散步小径慢跑也是不错的选择。公园还时常会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 “快乐文化广场” 会举办 “迎新春文艺演出”“中老年文艺精品汇演”“六一儿童专场”“江岸区 2009 全民健身日庆祝活动” 等大型演出。

游玩的最佳时间因人而异,喜欢赏花的游客可以在不同花期前来,像 2 月至 3 月能观赏郁金香花展,展区面积约 6000㎡,展出精品郁金香约 18 万株,报春等各类时花约 9 万盆;7 月至 9 月则是欣赏荷花展的好时候,园内湖畔都被绿色的荷花和荷叶包裹,景色宜人;10 月到 11 月还有菊花展可供欣赏。而若是想欣赏秋景,10 月中旬 —12 月中旬,园内梧桐和银杏交织,阳光洒下,斑驳陆离,氛围感十足。

交通也十分便利,搭乘地铁 1 号线、8 号线到 “黄浦路” 站下车,H 出口出站后步行即可抵达;也可乘坐公交 24 路、509 路、516 路等多路公交车至解放公园路解放公园(公交站)下车,步行约 380 米就能到达。

总之,解放公园无论是平日休闲散步,还是特定时节欣赏美景、参与活动,都能给人们带来愉悦的体验,是一个充满自然之美与生活气息的好地方。

异域风采:天主教汉口(上海路天主堂)

教堂历史

天主教汉口(上海路天主堂)位于江岸区鄱阳街和上海路交界处,是天主教汉口教区主教座堂,有着颇为悠久且波折的历史。早在 1866 年,意大利传教士明位笃主教从英租界工部局购地皮 6044 平方米,委托另一意大利教士余作宾修建教堂,其建筑风格为罗马巴西利卡式。1874 年动工,1876 年落成,耗资 12 万法郎,当时它被称为圣若瑟堂,堂内可容 2000 余人,平面呈传统拉丁十字形,两层砖木结构,后侧左右各有 1 座圆形塔式钟楼,堂内设祭台 5 座,有着精美的拱廊,可同时容纳 1000 多人做弥撒。

20 世纪初,天主教鄂东教区活动中心由武昌移至汉口,1923 年划分教区时,该堂成为汉口主教座堂。此后,它历经诸多磨难,1944 年 12 月 10 日,美军飞机对武汉进行猛烈轰炸,教堂和主教府被炸毁一部分,1948 年修复。1958 年在此举行了中国天主教首次自选自圣主教仪式,这一行动标志着中国天主教的服从对象从梵蒂冈教廷变为中国政府,有着深远意义,不过也遭到了梵蒂冈的谴责。

到了 “文化大革命” 期间,教务中断,上海路天主堂被改作杂技剧院,直到 1980 年 4 月才重新开堂,恢复其宗教功能,现为武汉市天主教会教务活动中心。它见证了历史的风云变幻,在武汉近现代宗教史以及城市发展历程中都有着重要地位,承载着深厚的宗教与文化记忆,也成为了这座城市沧桑历史的一个特殊见证者。

建筑艺术魅力

上海路天主堂的建筑艺术魅力十足,尽显独特风采。整体建筑风格为罗马式,平面布局呈拉丁十字形,展现出一种规整且庄重的对称美感。其两层砖木结构,长 40 米,宽 26 米,堂内三拱廊的中间正厅宽 14 米,后侧左右各矗立着圆形塔式钟楼 1 座,堂顶十字架处高达 22 米,建筑面积 1024 平方米。

从外观来看,教堂的红墙别具韵味,在岁月的洗礼下更显古朴厚重,顶部的圆形塔式钟楼是整个建筑的视觉焦点,增添了艺术氛围。走进教堂内部,半圆形拱券与交叉拱券构成天穹,不仅取得了较大空间,满足了使用功能需求,还营造出宗教意义上的向上感,让人不禁心生敬畏。内部设有 5 座祭台,搭配精美的拱廊,细节之处尽显匠心,彰显出浓厚的宗教韵味与艺术价值,仿佛每一处装饰、每一道线条都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传递着宗教文化的深邃内涵。

宗教活动与游览

在宗教活动方面,上海路天主堂颇为活跃,是众多教友进行宗教仪式的重要场所。平日每天清晨都会做弥撒,有教友百余人参加,而到了星期天早晚则会有 4 台弥撒,逢大节日时,进堂人数更是能达 2000 人以上。

对于游客而言,这里也是一处值得参观游览的好去处。它不需要门票,免费进入,并且交通很便利,游客可乘公交 9 路、30 路、56 路、68 路、207 路、212 路、248 路、313 路、502 路、523 路、527 路、546 路、563 路、579 路、581 路、595 路、601 路、606 路、708 路、721 路、737 路到沿江大道武汉港站下即可到达,门口还有停车位方便停车。教堂大致是 24 小时开放,不过游客参观时建议穿着得体,毕竟这是一个神圣的地方,避免穿着过于随意或暴露的衣服。如果想拍照留念的话,其外观和内部都有很多值得捕捉的美好画面,在这里能感受到浓郁的宗教氛围以及建筑艺术带来的独特魅力,建议游览时间约 20 分钟左右,让人们在繁华都市中寻得一处宁静且充满异域风情的角落去驻足欣赏、感受和思考。

艺术之境:吴家花园

历史故事

吴家花园位于武汉市江岸区南京路 124 号,它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承载着诸多风云故事。这里曾是北洋军阀直系首领吴佩孚的武汉公馆,见证了吴佩孚一生中颇为辉煌的时期。

吴佩孚,山东蓬莱人,作为北洋军阀直系统帅,与武汉渊源颇深。1914 年,吴佩孚随曹锟部第三师进驻岳州,第一次路过武汉时,还仅仅为师部副官长,并不起眼。但此后他在诸多战事中屡建战功,声誉渐起。1917 年,吴代理第三师师长随军到汉,已受到督鄂的王占元另眼相看。到了 1920 年 5 月,吴佩孚再抵武汉时,势力已然大涨。1921 年 8 月,吴佩孚更是以两湖巡阅使大帅身份来到武汉,掌控河南、湖北两省政局,从师长升至 “大帅”,仅仅花了两年多时间,可谓平步青云。

然而,吴佩孚也曾做出过引发众怒的行为。1923 年 2 月,京汉铁路工人为争取自由、人权举行大罢工,吴佩孚派兵进行了镇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 “二七” 大惨案。1925 年 10 月,吴佩孚出任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当时他的原公馆位于汉口黄兴路,被划入法租界的扩界区域,于是他迁居于此,据说还设司令部于汉口查家墩和刘家花园,此地距离查家墩总司令部很近,便于指挥作战,同时也符合他 “不住租界” 的誓言。那时的吴公馆可谓车水马龙,出入者非富即贵,军界政要穿梭往来,尽显威风。

但好景不长,1926 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在两湖地区大败吴佩孚的直系部队。随着局势急转直下,9 月吴佩孚仓惶逃离武汉,吴公馆也随之归于沉寂。之后这处宅子被一位意大利传教士买下,又转赠与湖南天主教教会。解放以后,这里成了几位老革命的 “红军院”,“文化大革命” 后则沦为 “七十二家房客”。直至近年落实政策,它重归教会,并对外租赁,其命运的变迁,宛如一部鲜活的近代史话,承载着岁月的沧桑与时代的印记。

2006 年 8 月 12 日,武汉公布的第三批优秀历史建筑中,吴家花园被列为武汉市一级优秀历史建筑,它以独特的历史韵味,留存于武汉的城市记忆之中,吸引着后人去探寻那段往昔岁月。

园林景观赏析

吴家花园是一幢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筑,整体为古典主义欧式风格,但其布局又仿中式厅堂结构,别具一番韵味。老宅有两层楼,展现出那个年代独特的时尚风貌。

从外观来看,粗大高耸的廊柱直顶两层,线条简洁流畅,尽显欧式建筑的大气与优雅,而前厅后堂、院落、天井贯穿其中,呈现出典型的轴对称结构,又凸显出中式建筑的规整与秩序感。主楼两侧凸出的屋顶上,各有一座中式飞檐六角小亭子,飞檐翘角,典雅秀美,亭亭而立,为整座建筑增添了古朴典雅的气质,也让中西风格在这里实现了巧妙融合。

踏入其中,庭院内的布局精致巧妙,或许曾有着假山荷塘、曲径芳林,虽历经岁月变迁,如今难再复现当年全貌,但仍能从留存的建筑与空间布局中,想象出往昔的雅致景象。园内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仿佛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漫步其间,犹如穿梭在历史与现实交织的时空之中,能深切感受到那种独特的艺术氛围和古典园林的静谧之美。

游览体验与价值

来到吴家花园游览,人们首先会被它那宁静祥和的氛围所感染。身处这座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宅之中,外界的喧嚣仿佛被隔绝开来,让人可以静下心,去慢慢品味它的独特韵味,感受那扑面而来的历史文化气息。

吴家花园的开放时间为周一至周日的 09:00 - 17:00,游客可以乘坐 402 路公交至铭新街南京路下车即可到达,交通比较便利。周边环境也十分有特色,它位于南京路与吉庆街交会处,附近就是商业区,吃喝玩乐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游玩之余,还能方便地去体验周边的市井生活与商业氛围。

对于想要了解武汉近代历史文化的游客来说,吴家花园有着极高的价值。它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那段风云变幻历史的见证者。在这里,曾经的吴佩孚大帅府演绎过无数的故事,从辉煌到落寞,每一个角落都承载着历史的痕迹,每一处细节都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过去的生活场景和时代背景,让人可以透过它,更加深入地触摸到武汉近代历史的脉络,感受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是一处不容错过的游览打卡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