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Copyright © 湖北武汉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5679号-4
2024-12-14
汉剧,这一湖北省武汉市的地方传统戏剧,有着深厚且悠远的历史底蕴。它的前身称楚调,又名楚腔、楚曲,后称汉调,直至民国元年才正式定名为汉剧,是汉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还位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
汉剧形成于清康乾年间,彼时在湖北境内,民间的戏曲艺术开始逐渐融合发展,一些独具特色的表演形式与唱腔慢慢汇聚,为汉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到了清嘉道年间,汉剧走向成熟,并且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开始在更广泛的区域流行开来,其范围不仅涵盖了湖北全省,还波及湘、豫、川、陕、粤、皖、赣、黔、晋等省的部分地区。
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汉剧历经了多个重要阶段,也涌现出众多知名艺术家,他们犹如璀璨星辰,推动着汉剧不断向前发展。比如清乾隆年间,沔阳楚调艺人王湘云在北京隶属萃庆部,演出《卖饽饽》一剧,享誉京师;祟阳楚调艺人米应先(米喜子)在北京搭春台班,擅演关羽戏,如《战长沙》等,饮誉京都。嘉庆年间,通城汉调艺人胡瑛隆的胡家班先后办了汉调科班,培养出诸多优秀的汉调艺人,演出的剧目也越发丰富。道光年间,罗田汉调艺人余三胜进北京,掌春台班,擅演《定军山》《李陵碑》等,更是让汉剧在北京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而汉剧的声腔以西皮、二黄为主,首创皮黄合流,这一创新极大地丰富完善了板腔体音乐的表现功能,使其能够演绎出各种不同风格、情绪的曲目。其曲牌丰富多样,多达四百余首,按照使用乐器的不同,可分为唢呐、笛子、丝弦三类;伴奏乐器也是多种多样,像胡琴、二胡、月琴、三弦、笛子、琵琶、唢呐、锣、钹等应有尽有,并且夹用马锣的 “川打”,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特色。
汉剧剧目号称 “八百出”,虽然保留资料所载尚存 650 出,较流行的约 300 多出,但也足以见得其内容的丰富多彩,这些剧目主要取材于历史演义和传说故事,为观众呈现出一个个或波澜壮阔、或婉转悠扬的故事世界。
汉剧角色共分十行,分别为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每个行当都有着独特的表演规范与艺术特色,共同构建起汉剧完整而精妙的舞台呈现。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戏曲发展历史上,汉剧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为京剧的形成作出过特殊的贡献。当年汉调名伶米应先、余三胜、王洪贵、谭志道、李六等先后进京演出,与徽调等其他剧种相互融合、借鉴,逐渐演变而成京剧。同时,汉剧对川剧、滇剧、桂剧、湘剧、粤剧、赣剧等地方戏曲剧种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是研究戏曲板腔体系、戏曲音乐结构演变的重要史料,更是后人进行艺术创新的宝贵资源。
然而,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各地汉剧团急剧减少,湖北省境内仅存两个专业汉剧院团,许多剧目和传统技艺正随着老艺人的谢世而面临失传的困境,这也让保护和传承汉剧变得愈发紧迫和重要,亟待更多人去关注、去努力,让这一古老的剧种能够继续焕发光彩,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续写属于它的辉煌篇章。
楚剧,作为湖北地区极具本土特色的民间戏曲剧种,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武汉民俗文化的舞台上散发着独特的光彩。
楚剧的风格特点鲜明,其唱腔丰富多样,主要分为板腔、小调、高腔三部分。板腔类唱腔就包含了迓腔、悲腔、仙腔、应山腔、四平、十枝梅等。其中,迓腔是楚剧的主腔,又细分为男迓腔、女迓腔、悲迓腔、西皮迓腔四种。男腔粗犷简朴,展现出一种质朴豪迈的韵味;女腔则委婉柔和,如潺潺流水般细腻动人;悲腔深沉哀怨,那曲调一响起,便能将悲伤凄凉的情绪传递至观众心间,且悲腔只有女腔,为宫徵交替调式;西皮腔质朴刚劲,别具一番风味。迓腔的节奏灵活多变,叙事抒情皆可,运用十分广泛,表现力极强。仙腔为徵、商交替调式,其曲调或委婉凄楚、如泣如诉,或激烈奔放、悲情满怀,很擅长表达激昂悲愤的情绪。应山腔原为北路花鼓的一个腔调,后来融入楚剧,成为主要唱腔之一,它的曲调活泼清新、甜美流畅,给人以明快之感。四平曲调明快华丽,长于表现欢快喜悦的情绪,新中国成立后,四平腔又发展派生出西皮四平,其旋律华丽婉转,特别适合仙女、公主及身份高贵的女性演唱。十枝梅原是天沔花鼓戏 “单边词”《十枝梅》一剧的专用曲调,之后也成为楚剧唱腔的组成部分,曲调欢快柔和,擅长表现欢快或忧虑的情绪。
楚剧的剧目取材广泛,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乡土气息十分浓厚,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既能吸收京、汉大戏的剧目,又可以演绎生活小戏、现代戏,宫廷大戏和武戏也不在话下,表现手段丰富多样。现存剧目约五百个,常演的也有两百多个,像《秦雪梅吊孝》《银屏公主》《赶斋》《杀狗惊妻》《三世仇》《吴汉杀妻》《蔡鸣凤辞店》《葛麻》《百日缘》《九件衣》《乌金记》《卖棉纱》《哑女告状》《白扇记》《思凡》《赖婚》《汲水》《董永卖身》等都是深受观众喜爱的经典剧目。
回顾楚剧在武汉地区的传承情况,它扎根民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早在清代道光年间,楚剧由鄂东流行的哦呵腔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孝感市一带的山歌、道情、竹马、高跷及民间说唱等融合,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地方传统声腔剧种,最初只是在农村元宵节玩灯时演唱,俗称 “灯戏”,后来慢慢出现了农闲时演出的麦黄班和常年演出的四季班。光绪年间,黄陂的艾九爹和张面糊筹组的最早的楚剧戏班开始进入汉口附近的沙口、水口两镇的茶园清唱,两年后又进入汉口德租界的清正茶园,开启了在城市演出的历史。
辛亥革命以后,楚剧逐渐接受京、汉剧及文明戏的影响,在演员和音乐工作者分工、唱腔创新、剧目拓展以及道具使用等方面都不断进步,流行地区也迅速扩大,成为了湖北的代表性剧种之一。1926 年,北伐军攻克武汉,楚剧正式定名,并获得了在租界外公开演出的合法地位,此后更是在诸多有识之士的帮助推动下,在提高演员素质、剧目质量以及开展社会活动、团结艺人、艺术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
新中国成立后,楚剧迎来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一系列专业剧团先后成立,培养出了多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楚剧代表性传承人,如熊剑啸、张光明、荣明祥等,他们坚守在楚剧传承的一线,为这一剧种的延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时至今日,楚剧在民众当中依旧备受欢迎,武汉楚剧院每 10 年一轮招收 “新苗” 作为后备人才培养,目前已是 “四代同堂”,新老传承、代代不息,不断推出新的剧目,尝试创新传播方式,比如跨界表演、沉浸式小剧场等,让楚剧一次次走出湖北,走向全国,吸引了越来越多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尤其是让不少年轻人也开始了解并喜爱上这一古老而富有魅力的剧种,使其在武汉民俗文化里始终占据着独特且重要的地位。
武汉话属于南方官话中的西南官话湖广片,主要指包括城区江岸、江汉、硚口(以上汉口)、武昌、汉阳五区在内的方言。它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逐渐发展而来的。
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古代汉阳府黄陂话,以古代汉阳府官话为基础,而后不断吸收周边迁来居民的方言元素,慢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腔。在明代初期,汉水改道这一地理变化意义重大,汉口从汉阳独立分开,凭借优越的水路运输条件,迅速崛起成为新兴的港口城市,吸引了周边大量的移民前来经商和定居。这些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们,带着各自的方言汇聚于此,经过长时间的交流融合,以汉阳方言为根基,融入了周边移民的语言特色。
直至 20 世纪 40 年代末,武汉三镇合并,原本存在的方言差异逐渐减小,最终形成了如今基本一致的武汉话。
武汉话有着鲜明的语音特点,首先就是没有卷舌音,像 “zh、ch、sh、r” 这些在普通话里的卷舌音,在武汉话中几乎难寻踪迹,这使得武汉话听起来语音比较 “裸露”,少了一些修饰感。其次,前鼻音和后鼻音不分也是一大特色,比如 “陈” 和 “程”、“身” 和 “生”、“真” 和 “争” 等,在发音上对于外地人来说较难区分。而且,武汉话中还有很多变音现象,例如 “u” 这个韵母常常会念成 “ou”,像 “路、租、酥、醋” 等字都是如此,但 “lu、lv、liu、rou” 却全都念 “lou”;“chi” 有时候读 “qi”,有时候又读 “ci” 等等,这些变化看似有规律,却又好像无迹可寻,让不熟悉武汉话的人常常摸不着头脑。
正是这些独特的语音特点,再加上武汉人说话时语调往往会上扬,且语速略显急促,造就了武汉话那独特的腔调韵味,让人一听就能感受到浓郁的地域特色。
武汉话里有着丰富且极具特色的常用词汇,它们生动地体现着武汉人的日常生活,也展现出武汉人热情、直爽的性格特点。
比如 “拐子” 这个词,原本指码头上的老大,如今被武汉人用来称呼自己的兄长,透着一种亲切和江湖气。“冇得” 就是 “没有” 的意思,像 “你吃了冇?冇得吃的了呀”,简单直白地表达有没有某物的情况。“闹眼子” 一词十分常用,它最早指赌场中的作弊行为,现在多用来形容敷衍、胡闹或者逗着玩的情况,比如 “你莫在这里闹眼子,说正经的撒”。
还有 “过早”,这可是武汉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个词,它指的是吃早点,“走,一起过早克,热干面蛮扎实滴”,体现出武汉人对早餐的重视以及独特的生活习惯。“抬庄” 意为捧场,像 “今天兄弟我办事,你们可得来抬庄啊”,尽显武汉人之间的那种相互帮衬的义气。“不服周” 则是表达不服气的意思,“你莫看他现在厉害,我还就不服周了”,话语里带着一股倔强劲儿。
“尖板眼” 常用来形容特别新奇、与众不同的事物,“这个东西有点尖板眼咧,我都没见过”;“搞么四” 就是问 “干什么”,“你在搞么四呀,半天不吭声”;“讲味口” 指够意思,“他这人蛮讲味口的,有啥事找他靠得住”。
再比如 “心里冇得哈嗖(hǎ sòu)”,是形容人不知分寸,“你这伢,心里冇得哈嗖,瞎搞哦”;“混点(hùn )” 表示混时间,“上班莫在那里混点,认真做点事”;“扯野棉花” 就是闲扯、东拉西扯的意思,“莫跟我扯野棉花了,说重点撒”。
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武汉方言词汇,在日常生活的各种场景中频繁出现,构成了武汉话生动鲜活的语言风貌,也让外地人一听就能感受到武汉这座城市独特的韵味和武汉人的热情豪爽。
武汉的宗教信仰历史源远流长,其中道教更是有着深厚的底蕴,其活动可以上溯至三国东吴时期,至今已有 1700 余年的历史。
早在三国时期,道教就传入了武汉地区,随后在漫长的岁月里不断传承发展。武汉道教分为全真道和正一道两派,全真道于宋末元初传入武汉,而正一道传入武汉地区的具体时间受文献记录所限,暂不能明确。
在武汉诸多的道观之中,长春观无疑是极具代表性且有着重要地位的一座。它坐落在武昌区双峰山南侧,这里早在公元前 3 世纪就有道教建筑出现,相传道教创始人老子曾在此停留,因而素有 “江南一大福地” 之称。长春观约在元朝中期以后(1303—1368 年)为纪念丘处机而建,并以丘处机之号 “长春子” 为观名。
长春观依山而建,整个建筑群为传统木结构建筑,朱红门窗上饰以金箔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等精美浮雕,尽显道教艺术光彩。观内现存我国唯一的藏式和欧式风格道教建筑,这背后有着独特的历史缘由。清朝末年,左宗棠手下将官侯永德主持重修长春观,深受西方影响的他,将道观内的道藏阁建成欧式风格,其屋檐上的水泥 “堆塑” 精美绝伦,可惜现工艺已失传,堪称国内一绝。而镶嵌在忠仁堂门前的天图碑,是目前全国仅存的道教天文学家所留天文图,碑额刻有 “长春琼玑” 和 “谕旨”,碑文绘制了以北天极为中心的全天星图,内涵十分丰富,对现代天文学的研究有着极高的借鉴意义,已然成为长春观的镇观之宝。殿内的 “全真七子” 彩绘精致典雅、细腻生动,展现出典型的湖北道教建筑艺术特色。
长春观不仅是一处宗教圣地,还是江城求姻缘的好去处,修建在古神坛和古先农坛之间的 “地步天机”“会仙桥” 暗藏玄理,相传有缘人在农历七月七、八月十五这两天,从地步天机走到会仙桥,就可以和仙人相会,并且上地步天机有着男左女右的规矩。此外,长春观的财神殿也十分灵验,殿内供奉着正财神赵公明、武财神关羽、文财神比干,以及五路利市仙官,每年正月初五财神庙会期间,都会吸引大批市民和游客前来祈福烧香、顶礼膜拜,场面蔚为壮观。
除了长春观,汉口的大道观也曾在武汉道教发展历程中有着重要影响。大道观位于汉口利济路 171—199 号,此处原为一水塘,旁有五皇亭。清道光年间,始修一庙,名玉皇阁,清光绪十一年(1885 年),住庙道人李敏将庙基、房屋、神像、法器等全部转给道友杜园椿,杜园椿便将其扩建为十方丛林,并改名为大道观。其时有庙宇 10 多栋、大殿 3 间、场院 2 处,占地 300 多平方米。后来虽历经变迁,如武汉沦陷时期部分观址让做路基、殿宇拆毁后又重建等,但大道观依然保持着一定的规模,重建后的大道观有殿宇、客、寮、堂、库共 7 栋,山门灵官殿和玉皇阁均为 2 层,另有临街 9 个铺面,占地总面积 1632 平方米,建筑面积有 2461 平方米。大道观地处人口稠密的闹市,在武汉道教四大丛林中以经忏著称,观内常住道人曾多达六七十人,绝大多数擅长经忏活动,经忏又称斋醮、法事,民间叫做放焰口、做道场,是道教的主要宗教祭祀活动,在 1945—1950 年期间,大道观的经忏活动最为兴盛,半月以上的大型经忏每年一般有七八次,小型的斋醮几乎天天不断,此外,每年农历正月初九的玉皇大帝诞辰,正月十九的邱长春诞辰(全真派称做 “邱祖会”),六月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分别是王灵官、雷祖的诞辰,十一月的冬至是元始天尊太上老君的诞辰,除夕为一元复始的迎春节,届时观内都要举行不同规模的宗教祭祀活动。
这些道观承载着道教在武汉的传承与发展,它们的建筑风格、供奉的神仙以及所举办的各类宗教活动等,都彰显出道教在武汉宗教文化中的深厚底蕴,并且从古至今,一直影响着武汉人的精神信仰与民俗生活,成为武汉这座城市独特文化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汉的宗教信仰呈现出多元共生的格局,除了道教之外,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也都有着各自的发展脉络与特色,并且有着诸多代表性的宗教场所。
佛教传入武汉地区已有 1500 多年历史,其在武汉的发展留下了诸多璀璨的印记。武汉近代佛教著名的 “四大丛林” 分别是武昌宝通禅寺、莲溪禅寺,汉阳归元禅寺和汉口古德禅寺。
归元禅寺,即归元寺,1659 年(清顺治十六年)由白光、主峰法师创建于武汉汉阳,属禅宗曹洞嗣,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佛教寺庙、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归元即归真,本意为超出生灭之界,还归于真寂本源,出自佛经《楞严经》“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寺庙由北院、中院和南院三个各具特色的庭院组成,分别拥有藏经阁、大雄宝殿和罗汉堂等三组主体建筑群。中院的大雄宝殿庄严肃穆,是寺内举行重要佛事活动的场所;南院的罗汉堂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咸丰二年 (1852 年) 毁于兵燹,光绪二十一年 (1895 年) 重建,1902 年完成,布局成 “田” 字型建筑格局,“田” 字四个口为四个小天井,罗汉依 “田” 字排列,殿堂里安放了五百多尊塑像,五百罗汉全部金身,形态各异,惟妙惟肖,采用的是脱塑工艺,泥塑风干后在身后留一小孔,用布料与油漆敷在泥塑之外密封,从预留小孔注入清水,将泥融化,泥水从小孔流出,成一座内空的佛像,再在佛像外面敷上金箔,这种金箔罗汉不怕水,罗汉堂被水淹之后,罗汉全部飘在水上,安然无恙,“数罗汉” 也成为游该寺的一大趣事,传说人们任意从一尊罗汉开始,按顺序往下数完自己现有的年龄,这最后一尊罗汉的身份、表情和动作,便可昭示数者的命运。北院的藏经楼则珍藏着许多佛教文物,除《藏经》外,还有佛象、法物、石雕、木刻、书画碑帖及外文典籍等。归元禅寺每年都会举办各类佛事活动,像农历七月十五的孝亲报恩法会、农历六月十九的观世音菩萨成道日祝圣法会等,吸引众多信徒参与,同时也是不少游客前来感受佛教文化的热门景点,每年大年初五,数以十万计的香客都会来这里抢头香,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遂。
宝通禅寺同样历史悠久,是武汉现存最古老的寺院,有着 “皇家寺院” 的美誉,其建筑古朴典雅,寺内环境清幽,承载着深厚的佛教文化内涵,历经岁月变迁,依然香火旺盛,是众多佛教信众修行和礼佛的重要场所。莲溪禅寺则以 “佛学教育基地” 而驰名中外,是武汉市一座清净庄严、道风纯正、古老又现代的比丘尼道场和佛学院,为培养佛教人才、传承佛教文化发挥着积极作用。汉口古德禅寺更是独具特色,它把中国传统文化的阁亭建筑风格和伊斯兰的清真建筑风格、印度和缅甸的帕那瓦建筑风格、古希腊神庙的柱廊建筑风格、以及与法国巴黎圣母院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这种中西合璧的建筑风貌使其在众多佛教寺院中显得别具一格,吸引着不少人慕名前往参观。
伊斯兰教于元代传入武汉,约有 600 年历史,最早的清真寺是武昌辕门口清真寺。随着时间的推移,武汉的穆斯林群体不断发展壮大,围绕着伊斯兰教的信仰形成了相应的聚居区域和宗教活动场所网络。如今,全市有着多处供穆斯林进行礼拜等宗教活动的清真寺,像汉口民权路清真寺、二七街清真寺、武昌起义门清真寺等,它们在传承伊斯兰教文化、满足穆斯林群众宗教生活需求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伊斯兰教的宗教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等,在武汉的穆斯林群体中都会隆重举行,期间大家身着传统服饰前往清真寺参加宗教仪式、走亲访友,共同庆祝这些重要的节日,这些活动也成为武汉多元民俗文化中的独特风景。
天主教于明崇祯十年(1637 年)传入武汉,其最早的教堂位于武昌大堤口。基督教则是在清咸丰十一年(1861 年)传入武汉,最早的教堂位于汉口大夹街。发展至今,武汉也有着不少具有影响力的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例如天主教汉口上海路教堂、武昌花园山教堂、汉阳显正街教堂,基督教汉口荣光堂、救世堂和武昌堂、青山堂等。这些教堂建筑风格各异,有的庄严肃穆,有的典雅精致,内部的宗教装饰、陈设等都体现着相应的宗教文化特色,平日里会举行弥撒、礼拜等宗教活动,信众们在这里祈祷、唱诗,进行心灵的寄托与交流,同时也会开展一些公益慈善、文化交流等活动,增进与社会各界的互动与融合。
总之,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在武汉这片土地上扎根、发展,与道教一起,共同构建起了武汉多元且包容的宗教信仰格局,它们的存在不仅丰富了武汉市民的精神世界,也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武汉民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汉这座充满历史韵味的城市,留存着许多独具特色的民国建筑,它们最大的特点便是中西合璧,展现出别样的时代风貌。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就是典型代表之一。其建设历经 7 年,涵盖文、法、理、工四个学院大楼、图书馆、体育馆、学生宿舍等诸多建筑。这些建筑气势恢宏、布局精巧,工程造价达 400 多万银元。它们的设计融合了中西方的建筑智慧,在保留中国传统及武汉地域特色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巧妙地融入了西方建筑元素。比如,建筑有着中式的大屋顶,采用的是中国传统的绿色琉璃屋面,像老图书馆、文法学院等大楼,飞檐翘角,碧瓦琉璃,尽显古朴典雅、巍峨壮观之态。同时,其建筑主体结构又是西式的,整体布局把对称式的传统格局和适应功能的现代风格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组别具一格的中西风格建筑群体。原工学院大楼更是将欧陆哥特式风格与中国古典建筑特色相融合,四隅相对,成为武大传统建筑群 “中央殿堂,四隅崇楼” 的经典之作。
还有湖北省立图书馆旧址,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年,后于民国二十三年重建竣工。其建筑造型庄重、风格鲜明,是新旧交融、中西合璧的典范之作。外形为中国古典宫殿式结构,中部三开间凸出为主楼,前廊有 4 根通贯 2 层的朱红顶檐圆柱,外墙假麻石饰面,两翼为狭小长窗,顶层为歇山碧瓦,分檐翘角,下施斗拱,极具古风。而在立面中又出现壁柱、檐口线脚等西方建筑元素,内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歇山琉璃瓦大屋顶搭配碧瓦飞檐,檐下设有石质的斗拱、梁枋造型构件,与西式元素相得益彰。
当时长江中游地区一些山区民居建筑也受此风格影响,纷纷以此为时尚进行仿效,足见这种中西合璧的建筑样式在当时的影响力之大,它们承载着武汉的历史记忆,也成为了城市独特文化魅力的重要彰显。
武汉当地的传统民居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黄陂大余湾明清风格民居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大余湾古民居建筑群位于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双泉村大余湾,现存民居 40 余栋,建筑布局呈向心形,始建于明洪武二年,有着 650 多年的历史,属明末清初的民俗建筑。其建筑为硬山式,穿斗结构,小青瓦屋面,砖石砌体皆使用传统的糯米伴石灰砌筑,外墙上还遗留着清代手绘彩色壁画,计有上千幅,从村后旧寨山上俯瞰,整个村落呈现出 “左边青龙游,右边白虎守,前面双龟朝北斗,后面金钱吊葫芦,中间怀抱太极图” 的独特风水格局。
这些民居在结构、布局等方面展现出诸多优势。形式和格局上体现出极为完整的安居构想,“前面墙围水,后面山围墙。大院套小院,小院围各房。全村百来户,穿插二十巷。家家皆相通,户户隔门房。方块石板路,滴水线石墙。室内多雕刻,门前画檐廊”,房屋内的结构是门高窗阔、窗上有隔扇、厢房有古皮、室内有天井,家境殷实的大户人家,更是有着雕梁画栋的精致装饰。而且,尽管历经数百年风雨,这些房屋存在一定质量问题,但良好的通风、采光效果,以及方便老少居住、邻里聚会等优点十分突出,这是现代火柴盒式的楼房所无法比拟的。
黄陂民居的特色与价值不仅仅取决于单体建筑,还与它的大格局,山水环境关系,区域交通关系,民俗文化内容,历史文化背景与经济线索等息息相关。它是武汉民居重要的组成部分,承载着当地的民俗文化,与地域环境紧密相连,既实用又美观,彰显出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也见证着岁月的变迁和历史的沉淀。
武汉剪纸是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的荆楚地区 “人日” 剪纸佩戴这一风俗,其开创了剪纸发挥装饰与庆祝作用的先河。在漫长岁月里,武汉剪纸受楚文化的浸染与滋养,逐渐演变成妇女绣花的花样子,并涌现出众多专业剪纸艺人,他们走街串巷售卖花样,让这一艺术在民间广为流传。
武汉剪纸的工艺手法丰富多样,集剪、刻、撕、烧、立体、刺绣等技法于一身,形成了独有的风格。比如剪、刻并用,剪刻并施的方式能让图案更加精美,艺人们运用雕刀、刻刀、剪刀、锥刀、凿刀等工具,将多余的纸直接挖去,使刀随人意,运转自如,故而武汉剪纸又被称作 “雕花剪纸”。像蒋在谱这样的雕花艺人,从艺五十余年,功底深厚、技艺娴熟,其作品多次出国参展且远销海外,深受外国友人喜爱。而手撕的技法,一般是在纸张背面画好图案,镂空处直接手撕,撕出的图案边缘呈现出 “毛茸茸” 的效果,让动物形象等更加逼真;烧的技法,则是用线香沿图案一点点烧出轮廓,多用于表现书法作品的质感,不过这很考验对火候的掌握,要随时控制火星大小,保证线条均匀。还有立体技法,这是艺人的独创,通过平面剪裁之后,再以镊子等工具使之变立体,后来也逐渐应用到其他图案创作中;纸上刺绣的灵感来自隔壁汉绣工作室,通过先在硬纸上打小孔再刺绣的方式,运用盘金绣、掐丝、缠丝等绣法,丰富了剪纸作品的色彩、立体感和表现力。
在过去,武汉剪纸多用于百姓日常生活,像服装上的鞋花、帽花、领口花等,或是日常纺织品的被面花、门帘花,以及节庆、婚礼上使用的礼花、喜花等,其善于运用象征、谐音、寓意等手法来传递美好祝福,例如 “鱼戏莲间” 寓意 “连年有余”,“双柿与如意” 代表 “事事如意” 等。如今,剪纸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已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或元素,广泛应用于影视、动画、报刊、邮票、贺卡、舞台美术、包装设计以及环境艺术、建筑等诸多方面。并且,当下的武汉剪纸更注重装饰性和趣味性,在传统节庆期间,人们常将剪纸作品和中国结搭配,让节日氛围愈发喜庆吉祥,不少商场、超市、公司、楼盘、风景区等地也会选取吉祥的花样剪纸图案进行装饰。同时,武汉剪纸在传承方式上也有了很大变化,打破了传统的父子相传、民间艺人拜师学艺模式,创作主体逐渐转变为艺术家或美术工作者,各种剪纸学会、教育基地也纷纷成立,像湖北省剪纸学会、武钢剪纸学会、武汉市剪纸学会、江汉区青少年剪纸学会等,推动着这一艺术不断传承发展,使其在新时代继续散发着迷人的光彩,承载着武汉民俗文化的深厚内涵,向世人展示着指尖上的民俗风情魅力。
武汉的传统手工艺丰富多样,棕编和糖塑便是其中极具特色的代表,凝聚着民间艺人的智慧与创造力。
棕编作为汉族传统手工技艺之一,有着久远的历史,它起源于古代,甚至可以追溯到埃及、印度和非洲等地一些古老文明,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很适合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开展。棕编主要以棕榈树叶为原料进行编制,棕榈叶通常要经过整理、加工、染色、烫平等工序,去除刺和多余的部分后,再切成细条或细丝备用。其编织包含扎法、编织法、收口法等多种技巧,可以编织出各式各样实用和装饰性的物品,比如起初棕编主要制作蓑衣等日常用品,后来手艺人就地取材,用棕叶编织起了儿童玩具,像栩栩如生的蝴蝶、蚂蚱等小玩意,给孩子们带来不少欢乐。如今,棕编艺人还会编制出十二生肖等更具创意和文化内涵的作品,并且棕编在环保方面潜力巨大,它使用可再生的棕榈叶等植物材料制作,相比传统塑料编织品,具备环保、可降解的特点,所以也被赋予了更多艺术和文化价值,作为装饰品和手工艺品出售,在城市地区颇受欢迎。不少地方还设有棕编的培训学校和工作坊,培养年轻人对棕编的兴趣和技能,同时棕编艺术家们也在不断尝试创新,将棕编与现代设计元素相结合,创作出如独特精美的家具、饰品等别具一格的作品,努力让这一古老技艺在当代社会持续闪耀光芒。
糖塑也是深受大众喜爱的传统民间手工艺品,俗称吹糖、糖人模,从事这行手艺的人叫吹糖人。糖塑以麦芽糖为原料,将糖加热变软后,可根据需要调入红、蓝、黑等色素,调出数十种不同的颜色,然后借助剪刀、小梳、小篾刀等工具及竹片、弹簧、石膏粉等辅助材料,经由艺人吹、拉、搓、扯、捏、压、剪等技艺塑制成形。在制作糖塑时,技艺娴熟的手艺人仿佛在变戏法一般,比如先将一团糖块折叠拉长,形成细长的通气管,引导小朋友或自己慢速均匀吹气,同时手指上下移动捏出各种造型,不一会儿,惟妙惟肖的糖人就诞生了,像活灵活现的小动物等,让人惊叹不已。2008 年 6 月 7 日,糖塑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门技艺承载着中国传统民俗的魅力,在各类民俗活动中常常能看到它的身影,为人们带来甜蜜和欢乐,也展现出武汉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