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Copyright © 湖北武汉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5679号-4
2024-12-16
磨山景区地处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风景区,是中国最大的楚文化游览区,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有着众多别具一格的景点,比如仿古代章华台而建、可与江南三大名楼媲美的楚天台,站在台上,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古代楚国的辉煌与壮丽;还有反映先秦时期国家象征的楚城城门,古朴大气,尽显历史的沧桑变迁;而 “唯楚有才” 雕塑园则展观了楚国八百年风云历史中的名君、名相、名人、名事,一尊尊雕塑栩栩如生,让人对楚国人才辈出的往昔赞叹不已。
不仅如此,磨山景区还是中国梅花、荷花研究中心所在地,梅花绽放时,漫山遍野一片姹紫嫣红,暗香浮动,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到了夏季,荷花盛开于湖面,荷叶田田,营造出一种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的美妙意境。同时,它还是世界三大赏樱胜地之一,每到樱花季,粉色的樱花如云似霞,挂满枝头,微风拂过,花瓣飘落,宛如下起一场浪漫的樱花雨,美不胜收。总之,磨山景区凭借其独特的楚文化魅力与四季皆美的自然景观,成为了市民休闲娱乐以及游客来武汉游玩的绝佳场所。
落雁景区位于东湖风景区落雁景区青王路,是东湖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用地总面积达 10.24 平方公里,由四个伸向水中的半岛组成,有着别具一格的湿地景观特色。这里植被覆盖率极高,近乎九成的陆地被森林所覆盖,生长着 100 多种植物,并且栽培着如雪松、银杏、广玉兰等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多达 100 余株,其中树龄最长的达 800 余年,宛如一个天然的绿色氧吧,让人们身处其中便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清新与宁静。
因其生态环境优良,这里也成了众多鸟类的重要栖息地,尤其是鸬鹚等水鸟常常在岛上的池杉上栖息,形成了壮观的景象,被誉为武汉的 “打鸟之地”。景区内还拥有清河古桥、鹊桥相会、雁洲索桥、芦洲古渡、赵氏花园、古树奇观、雁栖坪沙、芦洲落雁等八大景观。清河古桥横跨在清河上,全长 150 米,宽 9 米,桥头矗立着楚国神射手养由基的青铜雕像,十分威武;鹊桥相会则充满浪漫色彩,它以喜鹊搭桥、牛郎织女相会为主题,桥全长 77 米,宽 4.8 米,桥面上雕刻着九百九十九只喜鹊,寓意美好;雁洲索桥桥长 120 米,宽 2 米,是从乌龙咀通往关中咀的要道,走在木板铺就的桥面上,两旁铁索作为扶手,看着桥下的团湖,别具一番风味。总之,落雁景区展现出的 “人湖和谐” 的湿地美景,让人流连忘返。
听涛景区位于东湖西北岸,湖岸线约 3290 米,早在 1950 年就开始建设,是东湖风景区中最早建成开放的景区。这里最大的亮点在于将湖泊的自然风光与屈原文化完美融合在了一起。
景区内有着诸多知名景点,例如行吟阁,它位于东湖西北岸中部的小岛上,1955 年修建,四面环水,由荷风、落羽两桥与陆路相连。阁名出自《楚辞・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其为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高 22.5 米,平面呈正方形,三层四角攒尖顶,古色古香,阁前还立有屈原全身塑像,造型端庄凝重,屈原翘首向天,款款欲步,仿佛正在诉说着自己的爱国情怀与满腔悲愤。长天楼是一所具有民族特色的宫殿式建筑,1956 年修建,为砖木水泥结构,翠瓦飞檐,分上下两层,面阔七间,进深两间,游人凭窗远眺,碧波万顷,可体会到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的绝妙意境。此外,还有湖光阁,它建于湖心小岛上,由十里长堤与陆地相连,原名 “中正亭”,1931 年为纪念蒋介石五十寿辰而建,后改称 “湖光阁”,阁为三层六面,飞檐绿瓦,登阁四顾,游船轻移,景象万千,雾日之时,水天一色,湖光高阁,似蓬莱仙境一般。
值得一提的是,毛主席也曾与听涛景区有着深厚渊源,这也为景区增添了别样的历史文化价值。景区还常常会举办各类活动,像东湖沙滩风情节、菊花展等等,是当地市民夏夜避暑纳凉、戏水休憩的好地方,深受大家的喜爱。
东湖绿道位于武汉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内,全长 101.98 公里,是中国首条城区内 5A 级景区绿道,意义非凡。它依托山、林、泽、园、岛、堤、田、湾这八种自然风貌,划分出了听涛道、湖中道、白马道、郊野道、森林道、磨山道和湖山道七段各具特色的主题绿道。
比如湖中道,全长 6 公里,起点是楚风园(东湖海洋世界旁),经由九女墩至磨山北门,沿途风景优美,可欣赏到东湖的秀丽湖景;湖山道全长 6.2 公里,从磨山北门至风光村,一侧是山、一侧是湖,结合现有山林进行林相改造,局部还增设了栈道,方便人们更好地亲近自然;郊野道全长 10.7km,从鹅咏阳春至磨山东门,沿途设置了诸多亲水场所、林中栈道等,同时设立了以 “田园童梦”“塘野蛙鸣” 等为主题的景观,还开辟了农场果园,延伸至落雁景区,充满了野趣。
此外,东湖绿道范围内共生存着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在内的上百种野生脊椎动物,生态十分丰富。2016 年,东湖绿道被联合国人居署授予 “改善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示范项目”;2018 年,《东湖绿道实施规划》获国际规划界最高奖 “规划卓越奖”,这些荣誉也彰显了它在城市建设与生态打造方面的重要地位。对于游客来说,漫步或者骑行在东湖绿道上,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尽情享受大自然带来的美好,是游玩东湖不可错过的体验。
东湖海洋乐园:由福建龙川集团及亚讯科技(香港)集团联合投资 2.5 亿元兴建,建筑面积 3 万平方米,坐落在东湖之畔。整个展馆由 9 个展区组成,包含热带雨林馆、海底隧道、水母馆、长江鱼馆、海洋剧场企鹅馆、标本馆、精品馆、3D 艺术馆等。在这里,游客可以尽享亚马逊原始雨林的神秘莫测,仿佛置身于热带雨林之中,感受那份独特的神秘氛围;还能漫步海底隧道,欣赏到海底景观的深邃迷离,看着各种海洋生物在身边游弋,仿佛自己也融入了海底世界;而海洋剧场里,每天都有来自非洲的灰海狮以及我国东北的海豹等动物明星为大家献上 “顶球倒立”“水中花样接圈” 等一系列精彩表演,趣味十足,让人们在游玩的同时也能学到不少海洋知识,是一个集观赏性、游乐性、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的好去处,也被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确认为 “科普教育基地”。
东湖飞鸟世界: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打造出了一个更贴近大自然的亲子乐园。根据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分区域展示,部分动物采用科学散养模式,在保证游客和动物安全的前提下,让游客能够与小动物更加亲近和谐相处。园内鸟语花香,绿树成荫,有着 “神奇鸟语林”“飞鸟剧场”“彩鹦谷”“珍禽天堂”“天鹅湖”“长颈鹿之家” 等众多独具特色的景点。飞鸟剧场可同时容纳数百名观众,采用先进的音响设备,表演团队倾情演出,将动物行为展示的自然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欣赏表演的过程中还能普及动物知识,很适合亲子游玩,让孩子们在游玩中更好地认识自然、了解动物。
东湖之眼摩天轮:是一处充满浪漫氛围的游玩景点。当摩天轮缓缓转动,乘坐其中的游客可以随着升高的轿厢,将东湖的美景尽收眼底,从高空俯瞰,东湖的湖光山色、周边的花草树木以及各个景区的风貌都一一呈现,无论是白天欣赏蓝天白云下的东湖,还是夜晚观赏灯光璀璨的夜景,都别具一番风味,尤其受情侣们的喜爱,是打卡拍照、留下美好回忆的绝佳选择。
杉美术馆:以独特的艺术氛围和建筑风格在东湖边独树一帜。它周边的杉树林营造出一种静谧且充满艺术气息的环境,馆内常常会展出各类优秀的艺术作品,涵盖绘画、雕塑、装置艺术等多种形式,为艺术爱好者们提供了一个欣赏、交流的平台,人们可以在这里放慢脚步,静下心来感受艺术的魅力,沉浸在艺术的海洋之中,让心灵得到一次艺术的洗礼。
户部巷坐落于武昌古城核心区域,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其形成于明代,距今已有四五百年历史。在明朝嘉靖年间的《湖广图经志》上就已有关于它的记载,因毗邻户部下属的藩台衙门而得名。当时,这里东临负责管理户籍钱粮、民事财政的藩署,地理位置十分关键。
由于紧靠码头,舟车络绎不绝,人气一直很旺。小巷里的人家勤劳巧作,凭借着鲜、香、快、热的汉味小吃,惠及过往的熙攘人群,名声也渐渐传开,且经久不衰。历经岁月变迁,从曾经的小街巷,到后来在武昌区委区政府的多次打造、改造升级下,它不断发展壮大。从原来仅有 147 米长、3 米宽、12 家小吃经营户的小巷,逐步发展成为由户部巷老巷、自由路、民主路西段和都府堤南段组成,各类经营户达 300 余户,经营特色美食过千种的特色风情街区,还荣获了 “武汉市再就业基地”“中华餐饮名店” 等诸多荣誉称号,成为了武汉 “汉味美食第一街”,年均游客总量能达到 1800 万人,承载着武汉这座城市的美食记忆与历史文化,让每一个走进这里的人都仿佛能穿越时光,感受到往昔岁月里的烟火气息。
户部巷堪称美食的天堂,汇聚了琳琅满目的传统风味小吃。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武汉美食的代表 —— 热干面,以蔡林记热干面最为正宗,掸好的面条软绵爽口又有嚼劲,既不粘牙也不夹生坚硬,再裹上香气扑鼻、滑爽不缠的芝麻酱,吃上一碗,唇齿留香,让人回味无穷,而且价格实惠,是武汉人 “过早” 的首选。
糊汤粉也是一绝,汤底是用鱼精心熬制的高汤,味道鲜香可口,配上细细的米线,再融入胡椒独特的味道,吃的时候,若搭配上金黄酥脆的油条,那滋味别提多美了,推荐徐嫂糊汤粉店,能让你品尝到最地道的风味。
三鲜豆皮更是深受大家喜爱,它用金黄的外皮,包裹着鲜美的糯米和肉丁,一口下去外焦里嫩,制作豆皮时,摊好鸡蛋皮后,将油光发亮的糯米摆弄妥帖,撒上由香菇、笋子、豆干组成的卤水,吃起来口感丰富,香气四溢。
此外,还有诸如鸭脖,像汤老头鸭颈店、王松林鸭脖店和精武路第一家等出名的店铺,各有其独特风味;武昌鱼肉质鲜嫩,无论是清蒸还是红烧,都别有一番滋味;面窝炸得外酥里嫩,有枯一点或者软一点等不同口感可供选择;烧梅小巧玲珑,皮薄馅多,咸淡适中,口感极佳;再有欢喜坨、发糕、锅贴饺、糯米鸡、散子、油墩、汤包等众多小吃,每一样都散发着浓郁的汉味特色。
除了武汉本地的特色美食,这里还能找到其他省市的知名小吃,像吴名氏老长沙臭豆腐、文和友老长沙大香肠等,让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都能在这里找到熟悉又美味的食物,满足不同人的味蕾需求,仿佛整个中国的美食精华都汇聚在了这小小的街巷之中。
户部巷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司门口中华路街道解放路 459 号,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捷。如果选择乘坐地铁出行,可以搭乘地铁 5 号线,在司门口黄鹤楼站下车,从 C 口出站后,步行 300 多米即可到达。
对于游玩时长来说,这里美食众多,如果想要细细品尝各类小吃,感受这里的氛围,建议可以预留 2 - 3 个小时左右,当然,要是你只是走马观花式地逛逛,简单品尝几样特色美食,那一个小时左右也可以。
其营业时间方面,户部巷小吃街商铺一般是从上午 09:00 开始营业,一直到晚上 23:00 左右,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店铺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在营业时间上稍有调整。
周边还有不少值得一同游玩的景点,比如黄鹤楼就在附近,游览完黄鹤楼后,顺着天桥漫步就能来到户部巷;还有长江大桥,站在桥上可以欣赏到壮阔的长江江景;昙华林充满文艺气息,逛逛特色小店,感受别样的氛围;粮道街也是美食云集,能继续开启一场美食之旅;武汉江滩风景优美,适合散步休闲;轮渡码头可以乘坐轮渡,体验在江上航行,欣赏两岸风光,所以可以把这些景点串联起来一起游玩,让你的武汉之行更加丰富多彩。同时,游玩时建议穿舒适的鞋子,毕竟这里人流密集,需要步行的地方较多,而且要照顾好老人和小孩,保管好个人财物哦。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 223 年),孙权修筑夏口城,城西南角因矶为楼,名 “黄鹤楼”,最初它是作为军事瞭望用途的建筑。到了唐代,黄鹤楼从 “军事楼” 转化为 “观赏楼”,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也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崔颢那首《黄鹤楼》更是让其声名远扬。
在历史的长河中,黄鹤楼历经了多次的毁坏与重建。北宋时黄鹤楼已发展成为建筑群体,依山面江,直至南宋与金国征战时方毁。元代对于黄鹤楼是否存在有不同的学术推论,一部分学者认为元代近百年间黄鹤楼不存在,而另一些学者则根据相关诗赋作品及画作推测元代中期或末年应有黄鹤楼实体存在。明代黄鹤楼被毁 3 次,重建 3 次,越建越高,越修越大,主楼周边辅以亭台阁榭,栽花植树,不过明代最后一座黄鹤楼毁于明末战乱。
清代黄鹤楼也是屡毁屡建,史称 “火经三发,工届八兴”,在顺治、康熙、雍正年间多次重修或扩建,乾隆四十四年,皇帝南巡时还曾在武昌游览黄鹤楼,并御笔题写了 “江汉仙踪” 匾。嘉庆、道光年间,黄鹤楼也多次得到修缮和加固,但在 1858 年,黄鹤楼毁于太平天国战乱。1865 年,法国人拍摄的武昌城远景照片中,已经看不到黄鹤楼的身影了,好在 1868 年黄鹤楼又在原址上重建,可这座于 1868 年落成的黄鹤楼,仅仅存在了 15 年,便在 1884 年秋天毁于火灾。
1904 年,时任湖北巡抚的端方,在黄鹤楼原址主持修建了一座 “警钟楼”,这是一栋两层西式红色楼房,西侧建有高高的塔楼,楼内装有自鸣钟,取代了传统中式风格的黄鹤楼。此后,黄鹤楼原址一带还陆续出现了 “风度楼”(后改名 “奥略楼”)等建筑。民国时期,也曾有过多次重建黄鹤楼的计划,但因各种原因未能实现。
1955 年,武汉长江大桥开工建设,武昌引桥占据了蛇山西段的黄鹤楼故址,晚清民国时期修建的一系列建筑都被拆除了。直到 1981 年 10 月,黄鹤楼重建工程破土开工,以清代 “同治楼” 为蓝本,运用现代建筑技术施工,1985 年 6 月新的黄鹤楼落成,再次屹立在长江之滨,供世人欣赏它的雄伟风姿。
如今的黄鹤楼为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通高 51.4 米,飞檐五层,攒尖楼顶,金色琉璃瓦屋面,底层边宽 30 米,顶层边宽 18 米,从楼的纵向看,各层排檐翘角形如黄鹤,展翅欲飞,整体造型雄浑之中又不失精巧,富于变化的韵味和美感。
黄鹤楼平面设计为四边套八边形,谓之 “四面八方”,蕴含着古建筑文化中数字的象征和伦理表意。内部由 72 根红色圆柱支撑,每层各有主题、布局,装饰、陈列各有特色。底层是一个高大宽敞的大厅,正中藻井高达 10 多米,正面壁上有一幅巨大的 “白云黄鹤” 陶瓷壁画,两旁立柱上悬挂着长达 7 米的楹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气势恢宏。二楼大厅正面墙上有用大理石镌刻的唐代阎伯理撰写的《黄鹤楼记》,记述了黄鹤楼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楼记两侧还有 “孙权筑城”“周瑜设宴” 等壁画,展现相关历史故事。三楼大厅的壁画为唐宋名人的 “绣像画”,如崔颢、李白、白居易、陆游等,并摘录了他们吟咏黄鹤楼的名句。四楼大厅用屏风分割成几个小厅,内置当代名人字画供游客欣赏、选购。五楼顶层大厅则陈列有《长江万里图》等长卷、壁画,站在五楼向外眺望,视野极佳,能将武汉长江大桥、滔滔长江以及江城三镇的风光尽收眼底。
此外,楼外还铸有龟鹤铜雕、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一批辅助建筑,它们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与黄鹤楼相互映衬,构成了一片独具韵味的景观区域。
黄鹤楼之所以闻名遐迩,与众多文人墨客留下的诗篇息息相关。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堪称千古绝唱,“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就连诗仙李白都对这首诗折服不已,留下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的佳话。此外,李白、白居易、陆游等诸多名家也都曾登临黄鹤楼并赋诗,让黄鹤楼的文化底蕴愈发深厚。
它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有着极高的文化地位,是 “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 之一,世称 “天下江山第一楼”,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记忆。
黄鹤楼还有着丰富的传说故事,其得名便有 “因仙”“因山” 两种说法。“因仙” 之说一是曾有仙人驾鹤经此,遂得名;另一说法是曾有道士在辛氏酒店的墙上画黄鹤,黄鹤能闻笛起舞助兴,店家生意因此兴隆,十年后道士乘鹤飞去,辛氏便出资建楼。“因山” 之说则是因黄鹤楼建在黄鹄山上,古代 “鹄” 与 “鹤” 二字一音之转,互为通用,故而得名。这些传说故事不仅为黄鹤楼增添了神秘色彩,也成为了我国民族民间文化宝库中的宝贵财富,具有极高的文学借鉴价值、审美价值以及社会价值。2011 年,黄鹤楼传说还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蛇山西山坡特 1 号,交通十分便利。如果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出行,可以搭乘电车 1 路、电车 4 路、10 路、61 路、64 路(内环)、108 路、401 路、402 路到黄鹤楼站下车;也可以乘坐 411 路、413 路、507 路、519 路、537 路、542 路、554 路、561 路、571 路、584 路、607 路、608 路、609 路、706 路、710 路、905 路到阅马场站下车,再步行前往。
其开放时间为 4 月 1 日 - 10 月 31 日的 08:00 - 20:00(停止售票 18:00,最晚入园 18:20);11 月 1 日 - 次年 3 月 31 日的 08:00 - 19:00(停止售票 17:00,最晚入园 17:20)。门票价格方面,成人票随买随用随时退无需取票(疫情期间 60 元,平时票价 70 元),优待票(学生 / 儿童 / 老人)随买随用随时退无需取票(疫情期间 30 元,平时票价 35 元)。优惠政策如下:
免费政策:6 周岁(含)以下或身高 1.2 米(含)以下儿童、65 周岁(含)以上老人(凭身份证或老年证)、现役军人(凭本人有效证件)、伤残军人(凭本人有效证件)、军队离退休干部(凭本人有效证件)、残疾人(凭残疾人证)、援鄂医疗队员(凭 “灵秀湖北感恩卡” 可携带亲属一名,不限次免门票游览省内 A 级旅游景区,自疫情结束后景区恢复正常运营至 2020 年 12 月 31 日)、湖北省医护人员(凭有效证件(医师证或护士证)不限次免门票游览省内 A 级旅游景区,自疫情结束后景区恢复正常运营至 2020 年 12 月 31 日)。
半价政策:6 周岁(不含)- 18 周岁(含)未成年人(凭身份证件或户口本)、60 周岁(含)- 65 周岁(不含)老人(凭身份证或老年证)、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下学历的学生(不含职业教育、成人、自考、电大、函授、夜大、网络)持本人有效学生证使用。
景区内设有多个入口,不同的游览路线可以欣赏到不同的景点,例如:
赏花游线:东门 —— 岳飞铜像 —— 紫薇苑 —— 落梅轩 —— 鹅池 —— 诗碑廊 —— 南楼 —— 奇石馆 —— 崔颢题诗图 —— 搁笔亭 —— 古铜顶 —— 千禧钟 —— 黄鹤楼 —— 黄鹤楼归来铜雕 —— 三楚一屡牌坊 —— 胜像宝塔 —— 西门,适合喜欢看花拍照的朋友。
诗画游线:南门 —— 鹅池 —— 诗碑廊 —— 紫竹院 —— 南楼 —— 奇石馆 —— 崔颢题诗图 —— 搁笔亭 —— 千禧钟 —— 古铜顶 —— 黄鹤楼 —— 黄鹤楼归来铜雕 —— 三楚一屡牌坊 —— 胜像宝塔 —— 白云阁 —— 落梅轩 —— 紫薇苑 —— 岳飞铜像 —— 东门,适合酷爱诗词歌赋的朋友。
英雄游线:东门 —— 岳飞铜像 —— 白云阁 —— 南楼 —— 九九归鹤图 —— 鹅池 —— 诗碑廊(右拐上行)—— 奇石馆 —— 崔颢题诗图 —— 搁笔亭 —— 黄鹤楼 —— 古铜顶 —— 千禧钟 —— 留云亭 —— 吕仙洞 —— 费袆亭 —— 西爽亭(穿过山洞)—— 黄鹤归来 —— 三楚一屡牌坊 —— 胜像宝塔 —— 西门,适合向往金戈铁马故事的朋友。
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时间安排,选择合适的游览路线,尽情领略黄鹤楼的魅力。
湖北省博物馆宛如一座承载着荆楚大地千年历史的宝库,馆藏文物极为丰富,多达 24 万余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就有 945 件(套),国宝级文物达 16 件(套)。在这里,众多珍贵文物犹如璀璨星辰,闪耀着历史文化的光辉,向人们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不得不提的镇馆之宝 —— 曾侯乙编钟,它出土于 1978 年的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年代为战国早期。钟架长 7.48 米、高 2.65 米,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其中还有一件镈钟是楚惠王赠送给曾侯乙的。钟及架、钩上共有 3755 字的铭文,内容涵盖编号、记事、标音以及乐律理论等。尤为神奇的是,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整套编钟音域可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的乐曲,它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是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代表。
还有那 “天下第一剑” 越王勾践剑,1965 年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剑长 55.6 厘米,宽 5 厘米,剑首向外翻卷呈圆盘形,内铸 11 道精细的同心圆,剑身满饰神秘的黑色菱形花纹,剑格的正面和反面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造型高贵、典雅。剑身正面靠近剑格处写有两行鸟篆铭文 “越王鸠浅 自作用剑”,经考证 “鸠浅” 就是勾践。这把剑出土时插在漆木剑鞘里,出鞘时寒光闪闪,剑刃薄而锋利,能够轻松划开 20 张白纸,历经 2500 余年仍纹饰清晰,毫无锈蚀,实在令人惊叹。
曾侯乙尊盘同样是鬼斧神工之作,1978 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由尊和盘两件器物组成。尊的口沿是多层套合的镂空附饰,远看像云朵,实际是由无数条龙蛇所组成的镂空花纹,相互盘旋环绕,宛如在空中游动。尊的颈部攀附四只反首吐舌、向上爬行的豹,豹身也以镂空的龙蛇装饰,尊的腹部和圈足满是蟠螭纹和浮雕的龙,整个尊体共装饰有 28 条龙、32 条蟠螭。盘的制作更为复杂,除口沿有和尊一样的镂空纹饰外,盘身的四个抠手也是由无数条龙蛇组成的镂空花纹,抠手下有八条镂空的夔龙,盘足为四条圆雕的双身龙,龙口咬住盘的口沿,造型别致。整件器物堪称 2400 余年前的高精密制造,是中国青铜工艺的巅峰之作。
云梦睡虎地秦简也有着非凡的意义,它于 1975 年出土于湖北云梦,包含了大量公元前 221 年秦统一中国前后的法律文献,是首次系统发现的秦律。秦律涉及农业生产、市场交易、徭役征发、官吏职掌、少数民族关系等各个方面,从中可以看出秦法已经达到了十分细密、详备的程度,并且对汉代以及其后的中国传统法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像虎座鸟架鼓,2002 年出土于湖北枣阳九连墩楚墓 2 号墓,年代为战国中晚期。该器物通高约 136cm,宽 134cm,两只背向踞坐的卧虎四肢屈伏于六蛇缠绕的长方形底座上,虎背各立一只长腿昂首、引吭高歌的凤鸟,背向而立的鸣凤中间,一面大鼓悬于凤冠之下,两只小虎后足蹬踏凤鸟背脊,前足上托鼓框,通体髹黑漆,饰有红、黄、银白多色彩绘,尽显楚文化的浪漫与神奇。还有郧县人头骨化石,1989 年和 1990 年分别在湖北省郧县青曲镇曲远河口的学堂梁子被发现和出土,这两具距今约 100 万年的完整古人类头骨化石,保存了完整的脑颅和基本完整的面颅,其面部特征与中国和亚洲已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一致,是补写人类发展史的重要物证。
这些珍贵文物仅仅是湖北省博物馆馆藏中的一部分,每一件都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一探究竟,感受荆楚文化的深厚底蕴。
湖北省博物馆内的各个展厅犹如一扇扇通往不同历史时空的大门,各有特色,精彩纷呈,全方位地展示着荆楚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内涵。
南主馆一层设有曾侯乙展厅,这里集中展示了曾侯乙墓出土的众多珍贵文物,从气势恢宏的曾侯乙编钟,到造型奇特的曾侯乙尊盘、曾侯乙铜鉴缶等青铜器,还有各类玉器、漆器等,让人仿佛置身于战国时期曾国的奢华世界,能够深切感受到曾国当时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独特的丧葬文化习俗,也能从中领略到古代工匠们精湛的技艺和无穷的智慧。
二层的曾世家 —— 考古揭秘的曾国展厅则像是一部生动的纪录片,通过汇集的近 500 件珍贵文物,以考古的视角,系统地展现了曾国的历史文化脉络。从青铜器到玉器,从礼乐制度到丧葬习俗,为参观者还原了一个在史书中鲜有记载的神秘曾国,让人对这个失落的文明有了全面且深入的认识,了解到它在历史长河中曾经的辉煌与独特地位。
越王勾践剑特展所在的展厅更是人气颇高,用一个 300 平方米的空间只展示这一件来自吴越文化的珍贵文物。展厅内详细介绍了越王勾践剑的出土过程、历史背景以及它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人们可以近距离欣赏这把历经两千多年依然锋利无比、纹饰精美的宝剑,感受古代吴越地区精湛的冶金、锻造技术,体会春秋时期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及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的相互交融。
而楚国八百年展厅则是一场盛大的荆楚文化盛宴,展出了大量楚国时期的文物,青铜器、漆木器、丝织品、竹简等琳琅满目。在这里,能看到威严的青铜鼎,感受楚国在礼制方面的庄重;欣赏精巧的漆盒,惊叹于楚国漆器工艺的精美绝伦;凝视娟秀的丝织品,想象当时的纺织水平之高超。通过这些展品,仿佛能看到楚国从一个弹丸小国一步步发展成为春秋霸主的漫长历程,体会到楚人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的奋斗精神和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的壮志豪情,深入领略楚国八百年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
此外,馆内还有秦汉漆器艺术展厅,将馆藏的最具特色的秦汉漆器集中展示,让人们了解到漆器这一中国古代伟大发明在秦汉时期达到鼎盛的状态;盘龙城展厅展示了商代 “南土” 盘龙城城址的考古发现,呈现出那个时期独特的建筑技术、青铜工艺、埋葬习俗等文化特征;郧县人展厅以 “郧县人” 的发现为主线,展示了湖北境内旧石器时代遗存的发现,带人们探寻远古人类的生活奥秘等等。
总之,湖北省博物馆的每个展厅都像是一本生动的历史书,等待着游客去翻阅、去品味,去感受荆楚大地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
如果您计划前往湖北省博物馆参观,以下这些参观信息或许对您会有所帮助。
开放时间:自 2024 年 9 月 3 日起,湖北省博物馆每周二至周日开放,每日开放时间调整为 9:00 - 17:00(16:00 后停止入馆),每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不过,在一些特殊节假日可能会有相应的时间调整,建议您提前关注官方通知哦。
预约方式:博物馆继续实行实名预约参观机制(分时段),您可以提前在湖北省博物馆官方微信公众号或官网预约免费参观名额,最早可提前 5 天预约。参观当日请务必携带有效身份证件,按照您所预约的时段入馆。入馆时有序排队并配合工作人员进行身份证件核录,入馆后文明有序观展即可。
交通出行方面:
地铁:推荐乘坐武汉地铁 8 号线到「省博湖北日报站」,从黄鹂路人行通道出口或 A 出口出站,经黄鹂路、省博路步行约 600 米,便能抵达「湖北省博物馆南门」入馆。
公交:可以选择乘坐公交 402、411、578、709、810、14、552、578、701 路等,在「东湖路省博物馆公交站」下车,然后经黄鹂路、省博路步行约 600 米到达南门;或者乘坐武汉公交 552/701 路等,到「东湖路省老年大学公交站」下车,经天鹅湖路、省博路步行约 680 米至「湖北省博物馆南门」。
自驾:驾车前往的话,可定位「湖北省博物馆西南门」,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高峰期停车位可能比较紧张,所以更推荐您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哦。
周边配套设施:博物馆周边有不少餐饮场所,方便您在参观之余品尝美食,补充能量。如果您想购买一些特色纪念品,馆内的纪念品商店有丰富的文创产品可供选择,像编钟模型、楚文化主题的书签、越王勾践剑的仿制品等,都是很有意义的纪念品。
另外,馆内还有一项不容错过的编钟表演项目,演出时间为周二至周日每日两场,分别是上午 11 点和下午 15 点各一场,每场演出时间 20 分钟,现场购票即可,票价为单场每人次 30 元(1.4 米以下未成年人免票),部分人群可购优惠票,欣赏古老编钟奏响的美妙乐曲,能让您更加沉浸式地感受荆楚文化的独特韵味呢。
希望这些参观指南信息能帮助您顺利开启一场精彩的湖北省博物馆文化之旅。
辛亥革命博物院位于首义广场南侧,是武汉市为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 100 周年而兴建的一座专题博物馆。它的外观独具特色,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风格,从空中俯瞰呈现出红色的 “V” 字造型,这寓意着敢为人先的首义精神以及武汉的腾飞,让人一眼望去便能感受到那段历史所蕴含的力量与激情。
这座博物院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它承载着辛亥革命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记忆。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首义更是打响了推翻清王朝统治的第一枪,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为之后全国的革命形势奠定了基础,具有极其重要的里程碑意义。而博物院就像是一座时光的桥梁,将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重新呈现在世人眼前。
博物院共有 4 层,地下一层和地上三层,设有 1 个序厅、5 个基本陈列展厅和 1 个多功能展厅。其基本陈列《共和之基 —— 辛亥革命历史陈列》分为晚清中国、革命原起、武昌首义、创建共和、辛亥百年五个部分,在这里展示了多达 428 件(套)的辛亥革命历史文物,还有 694 张历史照片,并且通过精心打造,复原了 27 处重大历史事件场景,布置了 12 处艺术品以及 20 处多媒体展示内容。当你漫步其中,看着一件件文物、一幅幅照片,仿佛能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无数革命志士为了理想、为了国家命运抛头颅、洒热血的年代,感受到当时的紧张、激昂与热血澎湃,深刻体会到辛亥革命对于中国历史发展走向所起到的关键推动作用。
它不仅是一个展示历史文物的场所,更是铭记历史、传承精神的重要阵地,对于我们了解过去、珍惜现在、展望未来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值得每一位来到武昌区的游客前往参观,去探寻那段值得铭记的历史记忆。
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位于老武昌城的东北角,地处城墙内的花园山北麓和螃蟹甲之间,是一条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清代古巷,全长约 1.2 公里。
这里最大的亮点便是众多中西风格融合的历史建筑,它们就像是一部部无言的史书,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街区内既有像正觉律寺这样规模宏大、位于花园山南麓的武汉市著名佛教四大丛林之一的传统宗教建筑,也有诸如圣诞堂、祟真堂、瑞典教区用房等西式教堂建筑。比如昙华林圣诞堂,它是美国圣公会在 1871 年兴建的一座标志性建筑,展现出别样的异域风情。这些不同风格的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街区内,见证了中西文化在这里的碰撞与交融,也体现了历史上武汉这座城市对外交流的频繁以及文化的多元包容。
除了丰富的建筑文化,昙华林还汇聚了民俗、革命、教育等多元文化。在这里,你能看到石瑛旧居、翁守谦故居、仁济医院旧址等承载着不同历史记忆的场所,它们从各个方面反映了武昌近现代的文化生态环境。而且,如今不少建筑在保护改造的过程中,还进行了功能置换,像瑞典教区旧址的一栋楼被改造为刺绣文化展览馆,在保留原有北欧风格的基础上,增添了武汉本地的荆楚文化特色,让游客既能欣赏到独特的建筑风貌,又能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内涵。
漫步在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脚下是古旧的石板路,身旁是风格各异的建筑,街边还有许多充满文艺气息的特色小店,售卖着各种手工艺品、文创产品等,随便走进一家小店,或许都能发现让人眼前一亮的小物件。在这里,你可以放慢脚步,细细品味历史与现代交织的独特韵味,感受这座城市独有的人文气息,享受一场惬意又充满文化氛围的游玩体验。
武汉大学坐落在东湖之畔,珞珈山上,拥有着令人陶醉的美丽校园环境。校园内绿树成荫,四季风景各异,古老的建筑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古朴而又典雅的氛围。
而武大最为人所熟知的,当属校内樱花盛开时的壮观美景了。每年阳春三月,万物复苏之际,武汉大学的樱花如约绽放,满树粉嫩的樱花争奇斗艳,吸引着众多游客慕名而来。樱花主要集中在樱顶、老图书馆前、工学部和信息学部等区域。从校门口进入,沿着樱花大道步行,是最经典的赏花路线。当你踏上樱花大道,仿佛置身于一片花的海洋,微风轻轻拂过,无数樱花花瓣如雪般飘落,营造出如梦如幻的浪漫氛围,那落英缤纷的景象,让人仿佛走进了童话世界一般。沿途还能欣赏到武汉大学标志性的老图书馆,它古典的建筑风格与周围绚烂的樱花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面,让人不禁感叹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的完美融合。
除了赏樱,武大校园内还有许多值得游览的地方。比如古朴庄重的樱顶,站在这里,不仅可以俯瞰樱花大道的美景,还能将校园的部分风光尽收眼底;还有充满历史韵味的老斋舍,那独特的建筑风格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沉淀;此外,珞珈广场也是同学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大片的草坪绿意盎然,周边的树木郁郁葱葱,在这里坐坐,感受校园里的青春气息也是别有一番滋味。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樱花开放期间,武汉大学延续 “实名限额、网络预约、双重核验” 做法,面向社会公众实行免费预约赏樱制,工作日每天预约限额 2 万人,周末每天预约限额 4 万人。想去欣赏樱花美景的游客们,记得提前做好预约安排哦,这样才能顺利开启一场美好的武大赏樱之旅,尽情领略这座百年学府的独特魅力。
武汉长江大桥横跨于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有着 “万里长江第一桥” 的美誉,它建成于 1957 年,是中国第一座跨越长江的公铁两用桥,在我国桥梁建设历史以及武汉的发展进程中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