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问津书院攻略: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

2025-04-14

探寻历史足迹

武汉问津书院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西汉时期。据明《一统志》记载 ,当时有农民在孔子山附近耕种,偶然获得一块 “孔子使子路问津处” 的石碑。淮南王刘安知晓后,怀着对孔子的尊崇与敬仰,当即在此建碑立亭,并修建孔庙,以纪念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这便是问津书院的前身。那时的孔庙,不仅是祭祀孔子的神圣场所,也成为了文人学士讲学著书的文化中心,开启了此地传承儒家思想、传播文化知识的先河。

东晋成帝咸康二年(336 年),时任豫州刺史的毛宝前来拜谒孔子庙,他被这里浓厚的文化氛围所感染,同时也意识到孔庙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于是拨款对其进行修葺,使得孔庙得以保存和延续。唐武宗会昌二年(842 年),黄州刺史杜牧对孔庙进行了扩建,并取唐玄宗封孔子 “大成至圣文宣王” 之意,将庙名更改为 “文宣庙”。杜牧不仅重视孔庙的建筑修缮,还在此开坛讲学,以自己的学识和见解,为当地的学子们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求学问道,进一步推动了儒家文化在此地的传播与发展。

南宋时期,荆湖制置使孟珙增修孔子庙,为其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此时,年近 70 的理学大家朱熹也来到这里讲学。朱熹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的学术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问津书院讲学期间,他传道授业、答疑解惑,将自己的理学思想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子们,并题诗赠孔子山庙学。他的到来,如同一颗璀璨的明星照亮了问津书院的学术天空,使得书院的学术氛围更加浓厚,声名远扬。众多学子慕名而来,聆听他的教诲,书院也因此成为了当时重要的学术交流中心之一。

宋末元初,江西永新人士龙仁夫为湖广儒学提举,晚年归隐在孔子山下。他在孔庙右侧修建学舍并立院讲学,当时命名为 “龙仁夫书院”。龙仁夫以自己的学识和品德,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求学,为书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讲学风格独特,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才能,使得书院的教育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 年),黄州郡守王世德将孔庙与书院合建,建成了三进院落建筑群,使其既能祭祀,又可满足讲学、藏书等书院的多种功能需求。湖广巡抚熊尚文亲临书院,取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正式命名为问津书院。此后,问津书院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大儒云集,王守仁、耿天台、耿叔台、彭好古等都曾在此 “孜孜聚讲”。这些大儒们在这里交流学术、探讨思想,各自阐述自己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见解,他们的思想碰撞出了绚丽的火花,为问津书院的学术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成为了当时全国知名的学术重镇。

自宋至清,问津书院人才辈出,共产生进士 387 名。这些学子们在书院中汲取知识的养分,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培养了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他们走出书院后,在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的成为了朝廷的官员,为国家的治理和发展贡献力量;有的成为了学者,继续传承和弘扬儒家文化;有的则在地方上发挥着积极的影响,推动了当地文化和教育的发展。问津书院因其在我国教育史、文化学术史上的重大影响而被载入《中国书院志》,成为了中国文化传承和教育发展的重要象征之一。

解锁独特特色

(一)建筑之美

问津书院的建筑布局独具匠心,采用中轴对称的形式,这种布局方式体现了儒家 “中和”“中正” 的美学思想 ,给人一种庄严、规整之感。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仪门、讲堂、正殿等主体建筑,左右两旁是东西二庑,再向外则分布着亭、斋、楼、阁等建筑,整个建筑群错落有致,井然有序。不同于其他书院常见的左庙右院格局,问津书院依据地势巧妙地采用了上庙下学、后庙前院的规制。这种独特的布局既满足了祭祀孔子等先圣先贤的功能需求,又为学子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得书院的教育功能与祭祀功能有机结合。

书院的选址更是精妙,它依托大崎山、五云山、孔子山和孔子河的三山一水自然布景格局,将建筑的人工美与环境的自然美完美融合,营造出一种宁静、清幽的氛围,达到了道家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这里,山水相依,绿树成荫,孔子河潺潺流淌,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文化故事。走进书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的照壁,它宛如一位忠诚的卫士,守护着书院的宁静与庄严。照壁上的精美雕刻,或寓意着儒家的道德观念,或展现着古代的历史故事,每一处细节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穿过照壁,便是仪门,仪门是书院的礼仪之门,只有在重要的节日或迎接贵宾时才会开启。它的建筑风格简洁而庄重,彰显着书院的威严与尊贵。

进入仪门,便是讲堂。讲堂是书院讲学的核心场所,这里曾经回荡着历代大儒们的讲学之声,他们在这里传道授业、答疑解惑,将儒家思想的火种传递给一代又一代的学子。讲堂内部宽敞明亮,布置简洁大方,中间摆放着讲桌和座椅,四周墙壁上悬挂着历代名人的字画和名言警句,为学子们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再往后走,便是大成殿。大成殿是书院祭祀孔子的主要场所,也是整个书院建筑的中心。它的建筑规模宏大,气势恢宏,殿内供奉着孔子的塑像,两旁是孔子的弟子及历代大儒的牌位。大成殿的屋顶采用琉璃碧瓦,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斗拱飞檐,雕梁画栋,展现出精湛的建筑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除了主体建筑外,书院内还有许多附属建筑,如魁星楼、文昌阁、饱德亭等。魁星楼是为祭祀魁星而建,魁星是主宰文运的神,学子们都希望在这里祈求魁星保佑,能够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文昌阁则是供奉文昌帝君的地方,文昌帝君也是主管文运的神,与魁星楼相互呼应,表达了人们对文化和知识的崇敬与追求。饱德亭则是供学子们休息和交流的地方,在这里,他们可以畅谈学术、分享心得,增进彼此的友谊和学识。

(二)文化底蕴

作为一座传承儒学文脉、弘扬问津文化的国学高地,问津书院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仅是古代学子们求学问道的地方,更是传承和弘扬儒家思想的重要场所。书院自建成以来,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洗礼,始终坚持以儒家经典为核心,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在这里,学子们不仅学习儒家的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还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培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他们以孔子为榜样,追求 “仁、义、礼、智、信” 的道德境界,努力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社会栋梁。

书院还经常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祭孔大典、学术讲座、诗词朗诵等。其中,祭孔大典是书院最重要的活动之一。祭孔活动始于公元前 478 年,问津书院自 2015 年百年大修完成后,每年都会举行春秋两祭。春祭为家祭,以民间祭祀为主,秋祭为公祭。每年春秋两季的祭孔大典,都吸引了众多的学者、学生和市民前来参加,生动地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感染力和凝聚力。祭孔大典主要包括乐、歌、舞、礼四种形式,有 “闻乐知德,观舞澄心,识礼明仁,礼正乐垂,中和位育” 之谓,所有礼仪都力求 “必丰、必洁、必诚、必敬” 。在祭孔大典上,人们身着传统的汉服,庄严肃穆地向孔子像敬献花篮、上香、鞠躬,表达对孔子的崇敬和感激之情。同时,还有精彩的乐舞表演,舞者们身着华丽的服饰,伴随着悠扬的古乐,翩翩起舞,展现出古代礼仪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祭孔大典,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能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三)碑林墨香

问津碑林是问津书院的一大特色景观,它占地面积 1257 平方米 ,立碑石 16 块。碑刻文选自清光绪版《问津院志》唐、宋、明、清诗文 16 篇件,这些诗文内容丰富,涵盖了对孔子的赞颂、对书院的描绘、对儒家思想的阐述等多个方面,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碑刻文系邀请张旭光、刘洪彪、张建会等全国著名书法家书写 ,他们的书法风格各异,或雄浑大气,或飘逸洒脱,或刚劲有力,将中国书法的艺术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12 块明、清碑记镌刻由江西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镌刻传承人刻写,6 块唐、宋、明、清诗赋碑由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吴和平刻写,他们精湛的镌刻技艺,使得碑刻上的文字更加清晰、生动,再现了中国书法篆、隶、草、行、楷五大书写艺术 。

漫步在问津碑林,仿佛置身于一个书法艺术的殿堂。一块块石碑整齐地排列着,上面的文字或古朴典雅,或秀丽端庄,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韵味。抚摸着这些石碑,感受着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厚重,仿佛能够听到古代文人墨客们的吟诵之声,看到他们挥毫泼墨的身影。在这里,书法与文学、历史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让人流连忘返,陶醉其中。

定位地理位置

问津书院位于武汉市新洲区旧街孔子河畔 ,大别山南麓脚下,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它的周边环绕着大崎山、五云山、孔子山,三山巍峨耸立,层峦叠嶂,树木郁郁葱葱,四季景色各异。孔子河蜿蜒而过,河水清澈见底,波光粼粼,与周边的山峦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水画卷。这种独特的三山一水自然布景格局,不仅为书院增添了宁静清幽的氛围,也赋予了它深厚的自然文化底蕴,使其成为一处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如果你打算前往问津书院,不妨参考以下交通方式:

  • 公共交通:从新荣村客运站乘坐前往邾城客运站的班车,到达邾城客运站后,换乘 Z228 路公交车 ,即可直达问津书院。Z228 路公交车的运营时间为 07:00 - 16:30,全程约 12.45 公里,共设有 11 个公交站点 ,出行前请留意运营时间,以免耽误行程。

  • 自驾出行:如果你选择自驾,可从武英高速出发,在汪集出口下高速,然后前往邾城,再朝着旧街方向行驶;也可以选择大广高速,在新洲道观出口下高速,随后前往旧街方向 。沿途风景秀丽,你可以尽情享受自驾的乐趣,但要注意遵守交通规则,确保行车安全。

适配游玩人群

问津书院作为一座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老书院,吸引着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前来参观游览,它就像一个文化的宝库,为每一位到访者提供着独特的体验和收获。

对于历史文化爱好者而言,问津书院无疑是一座知识的殿堂。这里的一砖一瓦、一碑一刻都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记忆,他们可以在这里深入探寻儒家文化的发展脉络,感受历代文人墨客的思想碰撞。从西汉时期的建碑立亭,到东晋、唐、宋、元、明、清等各个朝代的修葺、扩建与讲学活动,书院的每一段历史都充满了故事。历史文化爱好者们可以通过参观书院的建筑、碑刻、文物等,近距离触摸历史,了解古代文化的传承与演变,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

学生群体也是问津书院的重要访客。无论是中小学生还是大学生,都能在这里获得丰富的知识滋养。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书院是一个生动的课外课堂,他们可以在这里参加各种研学活动,如开笔礼、国学讲座、传统文化体验等。开笔礼作为中国传统中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的一种启蒙教育方式,让孩子们在庄重的仪式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知识的敬畏之心和学习的兴趣。国学讲座则邀请专家学者为孩子们讲解儒家经典、历史故事等,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书法、绘画、剪纸等,让孩子们亲自动手实践,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于大学生而言,书院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学术氛围为他们提供了研究和学习的平台。他们可以在这里开展学术调研,撰写相关的论文,深入探讨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

亲子家庭来到问津书院,也能度过一段温馨而有意义的时光。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参观书院,为孩子讲述孔子的故事和儒家文化的内涵,增进亲子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孩子们在书院里可以体验到与平时不一样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培养自己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同时,亲子家庭还可以参加书院举办的各种亲子活动,如猜灯谜、手工制作等,在欢乐的氛围中共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家庭的凝聚力。

艺术创作者们也常常被问津书院的独特魅力所吸引。这里的古建筑、自然风光、文化氛围都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画家们可以用画笔描绘出书院的古朴典雅,摄影师们可以用镜头捕捉书院的美丽瞬间,作家们可以在这里寻找创作的灵感,创作出富有文化底蕴的文学作品。书院的宁静与清幽,仿佛有一种魔力,能够让艺术创作者们静下心来,深入思考,挖掘内心的情感和想法,从而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国学研习者更是将问津书院视为圣地。他们在这里潜心研究儒家经典,参加各种国学研讨会和学术交流活动,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探讨国学的精髓和应用。书院丰富的藏书和专业的学者资源,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研究条件。他们可以在这里与古代圣贤进行心灵的对话,汲取智慧的养分,不断提升自己的国学素养和修行境界。

牢记游玩指南

(一)开放时间

问津书院每周二至周日 8:00—17:00 开放,每周一闭院(法定节假日除外)。请合理安排您的出行时间,避免在闭院日前往,以免扑空。建议选择天气晴朗的日子参观,这样可以更好地欣赏书院的建筑和自然风光,也能为您的照片增添更多色彩。

(二)门票信息

问津书院面向公众免费开放,这无疑为广大游客提供了一个亲近历史文化的绝佳机会。无需门票的门槛,让更多人能够走进书院,感受它的独特魅力 。不过,虽然门票免费,但书院内可能会有一些特定的活动或展览需要额外收费,在参加这些活动前,请留意相关的收费信息。

(三)防疫要求

为了确保游客的健康与安全,问津书院严格遵守防疫规定。进入书院时,请主动扫 “场所码”,并凭健康码绿码入内。在参观过程中,请全程佩戴好口罩,保持 1 米以上的社交距离,不扎堆、不聚集。如您近期有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或出现发热、咳嗽等不适症状,请暂时不要前往书院,并及时就医。

(四)参观须知

问津书院作为一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共同爱护。在参观过程中,请不要触摸、攀爬文物和建筑,保持安静,不要大声喧哗,以免影响其他游客的参观体验。同时,请注意自身安全,特别是在楼梯、走廊等狭窄通道,要小心慢行。如果您携带了儿童,请照看好他们,避免发生意外。此外,书院内禁止吸烟、乱扔垃圾,保持景区的整洁和美观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

结语

武汉问津书院,这座承载着两千多年历史文化的古老书院,宛如一座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灯塔,屹立在岁月的长河中。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故事,吸引着人们前来探寻。在这里,历史与文化相互交融,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无论是漫步在古老的建筑间,感受历史的沧桑;还是聆听着儒家经典的诵读声,领略文化的魅力;亦或是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体验传统文化的乐趣,都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滋养和升华。

如果你渴望探寻历史的足迹,感受文化的魅力,那么问津书院绝对是一个值得一去的地方。它就像一个心灵的渡口,等待着你在此停泊,开启一场与历史文化的奇妙邂逅。来吧,走进问津书院,让我们一起在这片古老而神圣的土地上,寻找那份属于我们的文化记忆,感受历史与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