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武昌区简介

2024-12-20

一、武昌区名称的由来

武昌区名称的由来可谓源远流长,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其背后有着诸多精彩的故事与历史变迁。

追溯至三国时期,孙权将东吴的政治中心迁至鄂县(今鄂州市),并赋予此地 “武昌” 之名,寓意 “以武而昌”。当时天下局势动荡,赤壁之战后三足鼎立,荆州成为各方争夺的焦点。孙权出于战略考量,选择在鄂县建都,期望凭借武力让东吴繁荣昌盛,进而在乱世中巩固自身统治,与曹魏、蜀汉形成抗衡之势。

在孙权迁都鄂县后,还在江夏山(也就是如今的蛇山)筑起了土石城,名为夏口城,设有夏口都督,隶属于江夏郡沙羡县。此地成为了东吴都城武昌(今鄂州市)上游极为重要的军事重镇,同时也是江夏郡治的所在地,至此,如今的武昌地区开始有了夏口和江夏等称呼。

到了西晋太康元年(280 年),历史又有了新的变化,朝廷改江夏郡为武昌郡,隶属荆州,还把沙羡县治从涂口(今金口)移至夏口城,使其成为了县级行政中心,这进一步巩固了武昌这个名称在这片地域的影响力。

东晋安帝义熙年间(405—418 年),因河南汝南一带居民大量流入夏口,在这一区域侨置了汝南县,不过它依旧是江夏郡治的所在地。南北朝时期,南朝宋设置郢州,并在夏口城的基础上进行城垣的修葺和扩建,留下了如今武汉保存最古老的郢州城垣遗址。郢州隶属江夏郡,郡、州、县治所都设在夏口,所以夏口又多了 “郢城” 这一称谓,在当时,今武昌地区有着江夏、郢城、夏口等不同的叫法。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 年),中国实现统一,这一时期改汝南县为江夏县,改郢州为鄂州,同时设置江夏郡,其郡、州、县的治所均设在江夏,于是今武昌地区又被称作鄂州。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 年),江夏郡被废除,江夏成为了江夏县和鄂州的治所。而到了唐代中期,鄂州(今武昌)的地位愈发重要,成为了贡赋转运中心,还设有武昌军节度使。当时的宰相牛僧孺兼任鄂州刺史与武昌军节度使,他将江夏土城扩建为砖结构城垣,从这时起,这片区域便兼有了武昌之称。

北宋时期,江夏隶属于荆湖北路,是鄂州的治所所在。南宋初年,荆湖北路军事中心从江陵转移至鄂州,著名将领岳飞也曾在此镇守,进一步凸显了此地的军事与政治地位。

元代时,朝廷设立湖广行省,设置了鄂州路(后来改为武昌路),下辖 7 县,江夏成为了湖广行省、武昌路以及江夏县的治所,成为了行省级的大区域行政中心,至此,包括如今武昌区在内的武汉市江南部分正式确立了 “武昌” 这个地名。

明代朱元璋攻克武昌后,先是设置湖广行中书省,洪武九年(1376 年)进行改制,设立了湖广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等 “三司” 衙门,这些衙门的地址都设在武昌。明英宗正统三年(1438 年),设置湖广巡抚,随后又设置总督湖广等省军务和地方总兵官,历任的巡抚、总督和总兵大多也驻守在武昌;并且改武昌路为武昌府,管辖江夏、武昌(今鄂州市)等 9 县 1 州,江夏县作为武昌府的附廓县,当时的武昌城内衙门众多,有着高于省级的总督衙门,还有省级的三司衙门,以及武昌府级、江夏县级的官署,所以被称之为 “湖广会城”。

清朝康熙三年(1664 年),湖广布政司分为湖南、湖北两个布政司,上面设有湖广总督,湖北布政司下辖包括武昌府在内的 8 府,武昌城依旧是各级衙门汇聚的重要之地。自三国一直到清朝,武昌城垣不断扩建,其地域范围也相应扩大,但始终处在江夏县的辖域内,常常与江夏并称。

宣统三年(1911 年)10 月 10 日,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辛亥革命武昌首义一举成功,推翻了清朝在湖北的统治。革命党人废除帝制,倡导共和,宣布成立 “中华民国军政府湖北都督府”,地点就设在原清廷湖北省咨议局所在地(也就是阅马场红楼),这里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制地方政权的雏形。

民国元年(1912 年),军政府废除武昌府,把江夏县改为武昌县;原本的武昌(今鄂州市)则先后改为寿昌、鄂城。此后历经多次行政区划调整,分分合合,最终形成了如今的武昌区。

可以说,武昌区这个名称历经了数千年的历史演变,见证了无数的风云变幻,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一直传承至今,成为了武汉这座英雄城市中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重要区域。

二、武昌区的人口情况

(一)人口数量概述

武昌区作为武汉市的核心城区之一,有着庞大且充满活力的人口规模。截至 2022 年末,武昌区户籍人口达到 104.79 万人,常住人口则为 127.05 万人,城镇化率更是达到了 100%。和武汉市其他区相比,武昌区的人口数量处于前列位置,比如与江岸区常住人口 105.11 万人、江汉区常住人口 64.8 万人、硚口区常住人口 75.94 万人、汉阳区常住人口 90 万人、青山区常住人口 51.3 万人等相比,武昌区的常住人口数量优势明显,充分彰显出这片区域强大的吸引力和承载能力。

从区域发展角度来看,众多的人口为武昌区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有力地推动了各行各业的蓬勃发展。无论是金融、商贸等现代服务业,还是文旅、工程设计等特色产业,都有着充足的人力支撑,使得这些产业能够不断创新、拓展业务范围,进而提升整个区域的经济总量。在 2022 年,武昌区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 1772.02 亿元,在武汉市的中心城区中排名第 1,在全武汉市排名第 3,这其中人口数量的支撑作用功不可没。同时,庞大的人口也形成了庞大的消费市场,刺激着商业的繁荣,众多的商场、店铺、餐饮场所等能够稳定经营并不断发展壮大,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也进一步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内循环。

(二)人口分布特点

武昌区辖 14 个行政街道,各个街道的人口分布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像水果湖街道,地处武昌区东北部,面积 9.26 平方千米,人口却多达 167802 人(相关统计数据阶段情况),人口密度非常高,是武昌区乃至武汉市人口较为密集的区域之一。这里汇聚了众多省直机关单位,还有大量的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机构,吸引着大量的工作人员、学生以及家属在此生活,形成了居住、工作、学习等多功能融合的区域格局。例如,水果湖片区内有 8 所学校扎堆,在校学生高达 1.2 万人,每到上学放学高峰,周边道路上机动车集中出行,给交通带来很大压力,同时也侧面反映出这里人口的密集程度以及人口结构的多样性。

而南湖街道位于武昌区南部,辖区面积为 2.36 平方千米,人口 23799 人(2011 年末数据),相对来说人口密度没有水果湖街道那么大。南湖街道所辖区域原系南湖机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机场搬迁后开始开发居住区,是武昌地区规模较大的居住新区,居住功能相对更为突出,居民以在此安居乐业的常住家庭为主。

中南路街道办事处同样人口众多,根据相关统计,总人口达 136178 人,这里商业繁荣,写字楼林立,有大量的企业入驻,吸引了众多的上班族,同时配套的居住小区也比较密集,所以人口分布在工作场所与居住场所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街道的人口分布和区域内的商业、居住功能布局息息相关。

总体来看,武昌区的人口分布与当地的功能布局、产业发展联系紧密。比如在那些有着重要行政职能、商业中心或者优质教育医疗资源的区域,人口往往更为密集;而一些以居住功能为主的新区,则依据居住区的建设规模和配套完善程度来聚集相应的人口数量,不同街道人口分布特点共同构成了武昌区丰富多元的人口格局,也为区域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武昌区的旅游景点

(一)历史人文景点

武昌区有着众多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价值的历史人文景点,它们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土地上,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向人们诉说着往昔的故事,传承着红色基因,弘扬着革命精神。

首屈一指的当属黄鹤楼,这座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长江边上,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 年),虽屡建屡毁,但重建于 1985 年的它依然屹立不倒,享有 “天下绝景” 的盛誉,是国家 AAAAA 级旅游景区,也是 “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 之一,世称 “天下江山第一楼”。黄鹤楼的传说源远流长,有仙人驾鹤经此得名之说,也有道士画黄鹤助店家生意兴隆,后店家为纪念道士建楼的故事。原本为军事目的而建的黄鹤楼,至唐朝时其军事性质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历代众多文人墨客都曾慕名而来,留下了诸多诗文佳作,其中唐代诗人崔颢的一首《黄鹤楼》更是让它声名远扬。登上黄鹤楼主楼,江城的无限风光尽收眼底,游客还能真切地体会 “白云千载空悠悠” 的意境。如今,黄鹤楼不仅是一座古建筑,更是武汉的城市地标,到了夜晚,灯光秀开启,黄鹤楼更是美轮美奂,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打卡观赏。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同样意义非凡,它是依托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旧址而建立的纪念性博物馆,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武珞路 1 号。因旧址建筑为红砖砌墙、红瓦覆顶的红色两层楼房,武汉人亲切地称之为 “红楼”。这里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打响推翻封建王朝第一枪的地方,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1911 年(农历辛亥年)10 月 10 日,湖北革命党人在此勇敢地发起起义,并一举光复武昌,次日组建了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宣告废除清朝宣统年号,建立中华民国,随后全国响应,清朝统治瓦解,封建帝制终结,武昌也因此被誉为 “首义之区”,红楼则被尊崇为 “民国之门”。馆内收藏着数千件与辛亥革命时期及辛亥革命人物相关的文物,如 “辛亥名人字画”“共和纪念瓷器”“近代名人家谱” 等,通过《基本陈列》《临时展览》等不同的陈列展览,全方位地向人们展示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让人们可以回顾历史、了解文化,感受革命先辈们的英勇无畏和爱国情怀,如今它已成为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国家一级博物馆以及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每年都有大量游客和学生前来参观学习,传承和弘扬辛亥革命的精神。

中共五大会址也是武昌区重要的红色景点之一,它位于武昌都府堤 20 号,现归属于武汉革命博物馆管辖,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 AAAA 级景区。1927 年 4 月 27 日至 5 月 9 日,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当时正值风云激荡的时期,这次会议对于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诸多重要的决策和思想在这里汇聚交流。而与之相邻的武昌农讲所也极具历史价值,早在 1927 年 4 月 4 日,武昌农讲所开学典礼就在红巷隆重举行,农讲所传播的思想和五大会议的精神如春风化雨般,将革命的火种播撒到了神州大地。如今,这片区域坚守红色底色,通过各种方式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已然成为热门红色打卡地,吸引着人们前来瞻仰历史遗址,凭吊革命烈士,感受那个年代革命先辈们为理想奋斗的热血与激情,让红色文化在这里 “亮” 起来、“活” 起来、“热” 起来。

这些历史人文景点,见证了武昌区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刻,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是人们了解过去、汲取力量、传承精神的重要载体,对于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自然生态景点

武昌区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自然生态景点也是别具一格,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展现出独特的自然之美,让人流连忘返。

东湖,堪称武昌区自然生态景观的一颗耀眼明珠,它水域广阔,是中国水域面积广阔的城中湖之一,水域面积达 33 平方公里,湖水清澈,湖岸线蜿蜒曲折,素有九十九湾之说。同时,东湖的地貌多样,涵盖了山、林、泽、园、岛、堤、田、湾等八种自然风貌,南岸及中部有 34 座环湖山峰,北面是长江冲积形成的平原。这里四季景色各异,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韵味。春季,花卉盛开,生机盎然,是观赏樱花、桃花、梅花等各类花卉的最佳时节,尤其是 3 月到 4 月的东湖樱花园,樱花绚烂的色彩与湖水的碧蓝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绝美的春日画卷;夏季,尽管天气炎热,但东湖的荷花进入盛花期,湖面上大片的荷叶和荷花漂浮着,形成独特的水上花园景观,偶尔的凉风拂过湖面带来丝丝清凉,人们还可以选择乘坐游船感受湖风清爽,或者参与各种水上活动消暑;秋季,湖区内的植被开始变色,周围的树林和草地逐渐转为金黄色,湖边的银杏树和枫树叶子变成金黄和火红的色彩,与湖水的蓝色形成鲜明对比,仿佛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此时气候宜人,特别适合徒步旅行和骑行欣赏湖光山色;冬季,东湖偶尔会出现薄冰、小雪等冰雪景观,宁静而悠然,别有一番浪漫神秘的氛围。东湖周边还配套了众多的设施,方便游客游玩,比如有多处可供租赁自行车的站点,还有不同的码头提供游船服务,无论是想要休闲放松还是深度体验自然之美,东湖都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紫阳湖也是武昌区不可多得的自然生态景点,它位于武汉市武昌区蛇山之南,湖泊面积 0.143 平方公里,岸线总长度 3.5 公里,为城市景观湖泊,水质目标为地表水 Ⅳ 类,古称滋阳湖,是明清武昌古城遗存湖泊,宛如 “古城明眸”。曾经因城市发展受到污染的紫阳湖,近年来在武昌区的精心治理下重焕生机,通过智慧治水,如智慧化改造排水管道阻隔污水入湖,科学建造自循环净化系统促进湖水循环,实施智能运维提高湖泊维护效率等措施,让湖水水质逐步改善提升;同时进行生态修复,配置各类水生植物,优化植物群落,改造亲水驳岸等,不仅恢复了水体自净能力,还打造出了优美的生态环境。如今的紫阳湖,水清、岸绿、景美,湖内鱼儿嬉戏,湖畔绿树成荫,亭台水榭沿湖而建,人们可以在这里悠闲地散步、休憩,感受自然与人文融合的美好氛围,是夏天消夏避暑的好去处,也是市民日常休闲放松的优选之地。

这些自然生态景点,犹如武昌区的绿色宝藏,它们以各自独特的自然风光,吸引着人们亲近自然、感受自然,成为人们繁忙生活中放松身心、享受美好时光的理想之地。

(三)休闲娱乐景点

在武昌区,还有许多集休闲、购物、娱乐为一体的景点,它们充满了现代生活的活力与多彩,展现出武昌区独特的时尚魅力,为人们带来丰富多彩的游玩体验。

楚河汉街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位于湖北武昌东湖和沙湖之间,被称之为现代 “清明上河图”,是武汉市中央文化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楚河全长 2.2 千米,连通东湖和沙湖,是国务院批准的武汉市 “六湖连通水网治理工程” 的首个工程,水面宽度 40 至 70 米,加上滨河绿化及道路宽度达到 150 米。而 “汉街” 商业步行街位于楚河南岸,沿河而建,总长 1500 米,总面积 21 万平方米。汉街的修建巧妙融合了现代建筑、欧式建筑和民国建筑的风格,漫步其中,仿佛穿越时空,古色古香的建筑韵味与现代的时尚气息完美交织。

楚河汉街内容十分丰富,拥有中国最丰富的商业内容和最多的时尚流行品牌,集合了 200 多个国内外一流商家,涵盖购物、餐饮、文化、休闲、娱乐等多种业态。这里有电影文化主题公园,为游客带来新奇刺激的电影科技娱乐项目体验,仿佛置身室内环球影城;还有汉秀剧场,由万达集团与世界著名的美国弗兰克演艺公司合作,投资 25 亿元打造,上演的综艺节目超越世界诸多演绎水平;大众戏台点缀其中,其间还设有屈原广场、昭君广场、知音广场、药圣广场、太极广场等名人广场,纪念湖北历史文化名人,提升楚汉文化的影响力;文华书城为喜爱阅读的人们提供了一片知识的海洋;杜莎夫人蜡像馆让游客可以近距离接触名人蜡像,拍照打卡留下趣味瞬间;万达电影院全国旗舰店则满足了人们观影娱乐的需求,此外还有各类画廊及艺术馆,彰显着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

楚河汉街开业后,便吸引了大量客流,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这里都热闹非凡。白天,人们可以尽情地逛街购物,品尝各种美食,从地道的武汉小吃到世界各地的特色佳肴,应有尽有;到了晚上,灯光亮起,整个街区更显璀璨,各种表演活动纷纷登场,边逛边吃边看表演,让人沉浸在愉悦的氛围之中,国庆假期更是能吸引客流超过 200 万人,成为全国假期人流排名前三的热点区域,已然成为了游客来武汉必打卡的热门景点之一,也成为了武昌区现代生活热闹与多彩的生动写照。

这些休闲娱乐景点,让人们在感受武昌区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之余,还能尽情享受现代都市生活的便捷与乐趣,全方位地满足了不同人群的休闲娱乐需求,也成为了武昌区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武昌区的特色美食

(一)过早美食

在武昌区,过早是一种极具烟火气的饮食文化,各类美食琳琅满目,让人垂涎欲滴。

热干面,无疑是武昌过早美食中的佼佼者,有着 “五大名面之一” 的美称。它的面条必须是碱面条,粗细适当,淡黄色且圆滚滚的,一般卖的时候都是煮熟拌过油的,拿回家直接烫过后就可以拌佐料来吃。做热干面时,先将适量的芝麻酱放入碗里,分几次加入水,搅拌均匀,使其状态跟吃火锅的芝麻酱料差不多,再加入生抽、老抽、醋、蚝油、香油、辣椒油、盐、鸡粉等拌匀。把碱面在开水里烫 15-30 秒捞出来,沥干水后放入碗中,趁热倒入酱汁快速搅拌,让酱汁在面条的热量下碰撞出香气,最后洒上葱花和辣萝卜丁,一碗酱香浓郁、油润劲道、爽口留香的热干面就大功告成了。像蔡林记的热干面,在武汉乃至全国都颇有名气,其味香浓,令人赞不绝口。而铁棚子热干面更是老饕们的心头好,他家只卖热干面这一样主食,面比市面上的略略粗一点,芝麻酱也更干些,吃起来有着独特的韵味,每天六点不到开门,十点左右就售罄了呢。

豆皮也是不容错过的过早美味。主要以糯米为主料,先将糯米蒸熟,然后放在煎好的蛋皮上,再配上肉丁、葱花、香菇等馅料,放到锅里油煎几分钟便可出锅。做好的三鲜豆皮油而不腻,外脆内软,称得上一绝。阿斌三鲜豆皮就很有特色,老板阿斌做豆皮时动作潇洒,转锅、抹蛋液、铺馅料等环节都特别讲究,仿佛在进行一场艺术表演,他家的豆皮深受食客喜爱,每天早晨在店外排队等候的人可不少,地址就在武昌区水陆街 62 号,营业时间是早晨 6:30 开始营业哦。

牛肉粉也是很多武昌人过早的常选。例如李记秘制牛肉粉,他家门前常常有食客小心翼翼地从老板手里接过满得快要溢出来的牛肉粉,然后赶紧找地方坐下,喝上一口牛肉汤,再配上炸得金黄酥脆的面窝,那感觉别提多熨帖了。这牛肉粉的牛肉新鲜现卤,入口软糯而不松散,汤汁浓郁回味悠长,香辣却不上火,要是面条不够吃,还可以免费续加呢,店铺位于武昌区水陆街 62 号,从早晨 6:00 就开始营业啦。

还有徐嫂鱼糊粉,汤汁粘稠,米粉劲道,浓浓的汤汁中有着鱼的鲜美清淡,再佐以翠绿的葱花和红萝卜,吃起来味道特别美妙,在户部巷中知名度颇高,是很多老武汉人的最爱。

在武昌区,想要吃到地道的过早美食,有不少好去处。像尚隆路就离积玉桥地铁站较近,一条笔直的路上排列着上十家吃面的店铺,陆味牛肉面、蛮需服的一碗面等都是当地的老店,各有招牌美食,能满足不同人的口味需求。水陆街也是过早的宝藏一条街,绝大部分都是资深老店,20 年到 40 多年不等,李记秘制牛肉粉、明氏糊汤粉、彭氏烧麦等店汇聚于此,随便走进一家,都能品尝到最正宗的老武汉味道。巡司河街则被网友称为 “最卷的一条街”,热干面 4 块钱、烧卖 1 块钱 1 个,牛肉粉 14 块钱,价格实惠,除了附近的街坊邻居来吃,还有汉口、青山的居民开车来过早,不过早点店都只营业半天,所以想吃可得起早床哦,在这里过早还能欣赏到鹦鹉洲长江大桥的美景呢。

(二)正餐佳肴

武昌区的正餐同样有着诸多令人回味的佳肴,展现出独特的地方风味。

和记鲶鱼堪称一绝,这道菜在食材选择上,鲶鱼是关键,要挑选新鲜的鲶鱼,将其宰杀后洗净,剁成大小均匀的块。在烹饪时,先把鲶鱼进行腌制,加入盐、味精、鸡精、胡椒粉、葱姜蒜、八角、花椒以及料酒等调料拌匀入味,然后直接拌入干淀粉,让每个鱼块都均匀地粘上淀粉,六成油温下锅炸制,这样能避免鲶鱼粘锅,因为鲶鱼肉质细嫩,操作不当很容易碎掉,炸制时油温要高些,油量也要多一点,保证鱼块炸得外焦里嫩后捞出控油。接着,把大蒜籽用油炸黄,下入葱姜炒出香味,还可以煸炒一点五花肉增加香味,或者用猪大油也行,要是喜欢吃麻辣口味的,再加入辣椒、花椒、豆瓣酱、香辣酱等炒出香味和红油,随后加入盐、味精、鸡精、胡椒粉、白糖、陈醋、蚝油、海鲜酱、鸡汁、生抽、老抽提色,倒入适量料酒和水把味道调好,放入炸好的鱼块煨制两分钟,过程中轻轻翻一下锅,撒入蒜苗,淋点香油,美味的和记鲶鱼就做好了,烧好的鱼块完整,香味浓郁,让人食欲大增。在武昌区有不少餐馆能品尝到这道特色的和记鲶鱼,大家可以向当地居民打听一下具体的餐馆位置哦。

武昌鱼也是闻名遐迩的传统名菜,“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这句诗词更是让它声名远扬。武昌鱼肉质细嫩,脂肪丰富,清蒸武昌鱼便是常见且经典的做法。先将武昌鱼处理干净,在鱼身上划几刀,方便入味,然后在鱼肚里塞上葱姜,鱼身上抹上适量的盐、料酒等调料,放入蒸锅中蒸熟,蒸好后把盘中的汤汁倒掉,去掉葱姜,重新铺上葱丝、红椒丝,淋上蒸鱼豉油,再浇上热油,“滋啦” 一声,香味瞬间四溢,鱼肉鲜嫩,入口即化,吃起来那叫一个鲜美。在武昌区的一些主打湖北菜的餐馆里,基本都能品尝到这道正宗的清蒸武昌鱼,比如一些老字号的酒楼,凭借着大厨精湛的厨艺,能将这道菜的鲜美滋味完美呈现出来。

除此之外,像排骨藕汤也是深受当地人喜爱的正餐美食。选用新鲜的排骨和莲藕,排骨要先焯水去腥,莲藕最好是那种粉粉的九孔藕,将它们一起放入砂锅中,加入足量的水,放入姜片、葱段等调料,用小火慢慢煨炖,直至排骨脱骨、莲藕软烂,汤汁变得浓郁醇厚,呈淡淡的奶白色,喝上一口汤,鲜香清甜,吃一块排骨,肉香四溢,咬一口藕,粉糯可口,既营养又美味,是家庭聚餐、宴请宾客时餐桌上的常客呢,在很多街边的家常餐馆里都能喝到这地道的排骨藕汤哦。

(三)特色小吃

武昌区的特色小吃丰富多样,每一种都有着独特的口感和韵味,让人爱不释口。

糖糍粑,手工现做,主要原料是糯米。先将糯米洗净后放入旺火沸水锅中蒸熟,再倒入木盆中加入少许沸水拌匀,等二十分钟使水渗进糯米饭中。接着把白糖、芝麻仁、白糖桂花、面粉拌成馅,包入小砣糯米中,捏成菱角形,放入麻油旺火中炸成金黄色即可。做好的糖糍粑外表呈金黄色,色泽诱人,外皮裹着一层糖浆,口感外酥里嫩,甜而不腻,而且要趁热吃才最是美味,在户部巷里的小蒋糖糍粑就很受欢迎,地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户部巷 38 号 (近自由路),营业时间是周一至周日的 09:00 - 21:00,不少游客品尝过后都对它赞不绝口呢。

脆椒糯米肠也是别具风味的特色小吃,将糯米灌入肠衣中,然后搭配上脆生生的辣椒,经过特殊的烹制工艺,使得糯米肠既有糯米的软糯,又有脆椒带来的爽脆口感,一口咬下去,软糯与脆爽交织,再加上独特的调味,让人越嚼越香,是很多当地人闲暇时喜欢吃的小吃之一,在武昌区的一些小吃街或者传统市场里,就有售卖这种脆椒糯米肠的摊位,大家可以边逛边品尝哦。

还有四季美汤包,有着不同口味的包子,像香菇汤包、西红柿汤包等等,尤其是西红柿汤包,颜色粉粉的,外形可爱,包子个头适中,汤包内是纯油汁,吃的时候可要小心烫嘴哦,虽然价格有点贵,但那鲜美的味道还是吸引了众多食客。在武昌区的一些繁华商业街区或者美食汇聚的地方,就能找到四季美汤包的门店,去感受一下这薄皮多汁的美味汤包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