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Copyright © 湖北武汉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5679号-4
2024-12-19
新洲区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名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历经了诸多变化,每一次更迭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脉络与时代印记。
早在周朝时期,这片土地名为邾城。当时,它属于邾国的领地,周武王分封诸侯时,将颛顼的后裔曹侠封于邾,邾国便由此诞生,传了29代后,于公元前281年被楚国所灭,楚国把王室成员和贵族从山东迁至此地,也就是如今的新洲一带,“邾城”之名也随之留存下来,成为了这一区域重要的历史称谓。
进入秦汉时期,秦将此地设为邾邑,归属南郡管辖。到了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项羽封吴芮为衡山王,都城就设在邾城;后来南郡又被划分出江夏郡,邾县和西陵县(今新洲区西部)便隶属于江夏郡。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衡山国被废,复置衡山郡;次年,以邾城为基础设置了西陵县;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邾城又成为了江夏郡的治所所在。三国时,这里先归属魏国,而后归属于吴国,吴赤乌四年(241年),陆逊还曾率领3万人在此戍守。
魏晋南北朝时期,名称变化更为频繁。晋惠帝时建西阳国,邾城属于其封地范围;南渡之后,西阳国废除,改称西阳郡;东晋咸康四年(338年),豫州设置于此,治所就在邾城,不过后来邾城被后赵石虎的将领张貉度攻陷,豫州也就此废除。南朝刘宋时期,邾县改名为南安,隶属于西阳郡;孝建初年,西阳隶属郢州;泰始五年(469年),又改属豫州,之后再次隶属于郢州。齐朝时,在南安设立齐安郡,隶属于司州,而西阳郡依旧隶属郢州,南安和西陵都是郡治所在。永元二年(500年),北魏占领了齐朝的淮南地区;梁普通七年(526年),收复了相关郡县,依旧沿用齐朝时的建制。太清三年(549年),该地被东魏占领,建制仍旧沿袭梁朝。北齐天保元年(550年),在齐安郡设立衡州。陈太建五年(573年),此地归入陈朝,废除衡州,设置定州,后来又改为亭州;十年后,被北周占领,又重新建立衡州。
隋唐时期,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南安改名为黄冈;大业初年,黄州改名为永安郡。唐武德三年(620年),永安郡又变回黄州;天宝初年,黄州改称齐安郡;乾元年初,再次恢复黄州之名。唐光启元年(885年),黄州府、黄冈县的治所迁徙到了永安城(今团风县汝王城),原来的州、县旧址邾城便被称作旧州。此后,梁、唐时,这里归属吴国;晋、汉时,属于南唐,后来又归属于后周。
到了宋代,宋初时,此地隶属于淮南西路黄州。至宋建隆元年(960年),黄州府、黄冈县的治所再次迁移,迁到了江滨(即如今的黄冈市黄州镇),并且在旧州设置了县丞署。为了区分这两次迁移州、县所遗留的旧址,人们将旧州改称为新州,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演变,“新州”最终演变成了“新洲”。
元初,新洲隶属于河南江北行省黄蕲州宣慰司。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黄州隶属于湖广行省;二十九年,又复归河南江北行省。明清时期,这里先后为黄州府黄冈县,分别隶属于湖广布政使司和湖北布政使司。
民国元年(1912年),新洲直属湖北省;之后在不同阶段又分属于第四行政督察区、第二行政督察区、鄂东行署区等。直到1951年,析黄冈县置新洲县,依旧隶属于黄冈专署。1998年,撤销新洲县,设立了武汉市新洲区,其名称也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了武汉这座英雄城市中独具历史韵味与文化特色的重要辖区。
截至2022年末,武汉市新洲区总面积1463.43平方千米,常住人口达到92.97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4.75%,户籍人口则有95.40万人。新洲区下辖12个街道和1个镇,各个街道、镇的人口分布有着自身的特点。
邾城街道作为新洲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辖区内有106、318国道、武英高速、大广公路穿境而过,且紧临京九铁路干线,东倚大别山麓的道观河风景旅游胜地,南离阳逻国际集装箱码头10公里,其版土面积99.28平方公里,人口近17万,是新洲区人口较为密集的区域之一。
阳逻街道位于长江中游北岸,地处新洲区西南端,与武汉市青山、洪山两区隔江相望,北与仓埠、汪集两街接壤,西与黄陂区武湖街相接,东与区双柳街相邻,版图面积238平方公里,总人口达20余万人,是新洲区人口最多的街道,这里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发展机遇,吸引了众多人口汇聚,商业、工业等活动也较为活跃。
仓埠街道东临倒水,西抵黄陂,南毗阳逻开发区,北与红安县接壤,版图面积184.67平方公里,街道下辖61个行政村,6个社区,四个农业生产大队,户籍人口96247人,其中农业人口76007人,有着浓厚的乡村气息,同时也在城镇化进程中不断发展变化。
汪集街道位于新洲区腹地,东临邾城,西接倒水河与阳逻经济开发区达界,南近涨渡湖与双柳接壤,全街辖51个村,2个社区,51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近10万人,劳动力资源丰富,在新洲区的整体发展格局中也有着重要地位。
李集街道地处倒水河东、举水河西,北与红安接壤,南与汪集搭界,318国道自东而西贯穿李集,版图面积85.8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5万亩,下辖43个行政村、1个农科所、2个社区,共2.07万户,总人口6.31万人,是武汉市革命老区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与乡土记忆。
三店街道办事处位于新洲区北部,由原三店镇和原和平乡合并而成,全街版图面积118.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6062亩,辖67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有569个村民小组,288个自然湾,总户数24562户,总人口8.5万人(其中非农户口5572人),有着独特的乡村风貌与人文风情。
潘塘街道位于大别山南麓,武汉市新洲区东北部,东与徐古接壤,北与麻城市毗邻,全街版图面积6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6万亩,林地面积1万亩,水面0.6万亩,辖28个行政村,249个村民小组,一个社区居委会,全街7730户,总人口3.6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近3.1万人,保留着较多的自然生态与传统农耕特色。
旧街街道位于大别山余脉南麓,版图面积117平方公里,其中水田4万亩,旱地4.6万亩,山林面积5.4万亩,水面面积1.6万亩,总人口8.3万人(农业人口7.4万人),这里自然风光优美,民俗文化丰富,吸引着不少游客前来感受别样的乡村韵味。
双柳街道位于武汉市东、新洲区南,东接黄冈团风县,南临长江,与鄂州开发区、武汉化工新城隔江相望,西连阳逻街、北滨湖区,一江(长江)二河(举水、倒水)三湖(涨渡湖、七仙湖、桃花湖)环绕,江北一级公路贯穿全境,版土面积163.5平方公里,属滨江滨湖冲积平原,耕地面积7.47万方,养殖水面3万亩,辖41个行政村、3个社区,总人口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95万人,有着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发展潜力。
涨渡湖街道办事处位于长江中游北岸,武汉市新洲区西南,下辖涨渡湖、龙王咀2个农场,7个分场,39个生产大队,1个七仙湖生态农业有限公司,2个社区,现有版图面积50.55平方公里,人口1.5万,这里生态资源丰富,湿地景观独特,在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辛冲街道地处新洲区东南,地势北高南低,海拔在18—56米之间,四季气候分明,境内两条主要河流举水河、沙河于境内交汇注入长江,全镇现有版土面积79平方公里,辖40个行政村,2个社区,人口6.7万人,有着独特的水乡风情与地域特色。
徐古街道位于新洲区东北部,是湖北省27个革命老区乡镇之一,也是武汉市伸向大别山地区的口子镇,全镇辖32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293个村民小组,222个自然湾,9781户,42308人,版图总面积96.4平方公里,留存着众多革命历史遗迹,文化底蕴深厚。
凤凰镇位于新洲区西北部,与麻城市、红安县毗邻,是武汉市重点扶持的20个贫困老区乡镇之一,辖19个村、2个社区(其中灵星社区新成立),2.92万人,版土面积56.12平方公里,在乡村振兴等工作中不断探索发展之路。
道观河风景旅游管理处位于新洲区东北部,是集山区、边区、库区和苏区于一体的贫困地区,现有总面积24.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16.06平方公里,林地面积16500亩,水域面积6000亩,常住人口5600人,景区由72座秀美的山峰和一座水域浩大的湖泊构成,人文景观丰富,名胜景点众多,是新洲区重要的旅游名片,虽然常住人口相对较少,但游客往来频繁。
新洲原种场人口则较少,常住人口仅有411人,不过在农业良种培育等方面也发挥着自身独特的作用。
从整体来看,新洲区的人口分布既有着邾城、阳逻等人口相对集中的城镇区域,也有着众多各具特色、人口规模不一的乡村街道和镇,共同构成了新洲区丰富多样的人口地域分布格局。
近年来,新洲区在人口方面呈现出了一定的变化趋势。从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数据来看,2022年,全年户籍出生6368人,人口出生率为6.7‰;死亡10205人,人口死亡率达到10.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0‰。相较于以往年份,出生率有一定的波动,死亡率受人口结构等因素影响有所变化,自然增长率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这也反映出人口结构老龄化等问题在逐渐凸显。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新洲区的人口流动及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教育资源以及生活配套设施,这使得城镇人口占比逐渐提高,如阳逻街道等发展较快的城镇区域,吸引了周边不少乡村人口的流入,促进了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功能的完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在2022年末达到了54.75%。
同时,产业发展也对人口结构产生了影响。新洲区的工业、建筑业等产业不断发展,像建筑业在2022年末纳入统计数据库的建筑企业有94户,全部具有二级以上资质等级,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799.37亿元,同比增长9.5%,其发展带动了大量相关从业人员的流入,包括建筑工人、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等,改变了原有的就业人口结构。
在农业方面,虽然新洲区有着“菜、菌、畜、鱼、茶”等五大农业支柱产业,但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人口数量也在逐渐减少,更多是朝着规模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一些农村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或者向其他产业转移。
此外,交通、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口的分布和流动。交通网络日益完善,使得人口的出行更加便捷,区域间的联系更加紧密,部分人会基于交通便利性选择居住和工作的地点;而优质的教育资源会吸引周边地区的家庭为了子女教育而迁入,医疗条件的改善也使得人口的健康保障水平提高,对老年人等群体的吸引力增强,进而影响人口的整体布局和结构变化。总之,新洲区的人口正处在动态变化之中,与城镇化、产业发展以及各项社会事业的进步息息相关。
新洲区有着诸多令人陶醉的自然景观类景点,其中涨渡湖湿地市级自然保护区极具代表性。
涨渡湖位于武汉市新洲区东南端,紧邻长江,是长江中游地区距长江最近的一块湿地。它水域面积约为35.8平方千米,湖面东西宽4.5公里,南北长6公里,湖底高程17.7米,最大水深2.3米,沿湖筑有围渍堤,堤顶高程23米,水面6万亩,无工业污染,空气质量符合GB3095—96中一级标准要求。这里有着“涨水为渡,落水为湖”的独特景象,远古时为古云梦泽的边缘,与长江相通,南受长江倒灌,北纳举水、倒水,曾经是一派水乡泽国,江、河、湖混沌一片,天水一色,横无际涯,湖中的岗地则成为一个个湖嘴、孤岛、沙洲、泥滩、沼泽。
涨渡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丰富,是长江中游物种的生物基因库,2004年成为市级湿地自然保护区。2022年完成的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试点工作发现,这里现有湿地植物123科330属511种,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2种,外来入侵植物8种;湿地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6目72科221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种,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5种,湖北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4种,新观测纪录7种;昆虫8目81科161种,其中国家“三有”昆虫2种,外来入侵昆虫1种;浮游植物201种(属),浮游动物88种(属),底栖动物23种(属),鱼类53种,外来入侵水生生物1种。
这里还有着独特的水上森林景观,10000余株池杉树在湿地中亭亭玉立。这片杉树林是1974年人为种植,树龄近50年,笔直的树干高达20余米。到了特定季节,池杉的叶子由绿色变黄变红,宛如一片红色的海洋,候鸟在枝头建房子栖息过冬,因此这里又被称为“鹭鸟天堂”,是亚太地区珍稀候鸟迁徙中转通道,大白鹭、苍鹭、夜鹭等鸟儿在此繁衍生息,无论是清晨听着鸟儿的欢歌去欣赏那红得热烈的池杉林,还是沿着木质栈道穿梭其中,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都别有一番韵味。
除了涨渡湖湿地,新洲区的自然风光还有很多,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幅优美的生态画卷,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享受自然观光带来的惬意与美好,是人们远离城市喧嚣,亲近自然的绝佳去处。
在新洲区的大地上,人文历史类景点犹如颗颗璀璨明珠,闪耀着深厚的文化光芒,问津书院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问津书院民间俗称孔庙,位于大别山南麓脚下、武汉市新洲区旧街孔子河畔,面积为32000平方米,是湖北省内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儒学建筑。其历史可追溯到宋末元初,历经了漫长岁月的变迁与洗礼。
书院的来历与“子路问津”的典故息息相关,据记载,自汉淮南王刘安在此建孔庙,设私学起,历代均有废兴。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官倡绅助,将孔庙与书院合建,正式命名为问津书院,其后又几度兴衰,民国以后改为学校。
问津书院建筑规制高,整体布局为中轴对称,且近似正方形,大成殿和讲堂坐落在中轴线上,两个配殿分置于大成殿东西两侧。大成殿是书院最重要的单体建筑,有着典型鄂东地区特有的民间祠堂庙宇特色,正脊下书有“皇清光绪七年岁次辛巳仲秋谷旦重建”的字样,而中轴线上居于大成殿前面的讲堂,又是典型的清末民初时期仿欧式近现代建筑。从功能上看,大成殿是供奉孔子的重要场所,两个配殿分别供奉先贤、历代大儒、名宦、乡贤的牌位,都是专供祭祀用的场所,讲堂则是专门传授知识的教学场地,这种布局安排,突出了问津书院庙学合一的功能。
它的历史价值极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着重要影响。西汉时期,因掘出“孔子使子路问津处”秦隶书石碑,便有了建亭修庙祭孔之举;唐武宗会昌初年,黄州刺史杜牧扩修孔庙并改名为“文宣庙”,还在此开坛讲学;宋末元初,原湖广提举江西名儒龙仁夫,在孔庙旁孔子山麓筑室讲学,世始有称“龙仁夫书院”;明清时期,更是问津书院的鼎盛阶段,明代中期讲学之风盛行,书院多次修葺,万历年间湖广巡抚熊尚文,曾督学湖广,题名“问津书院”,并在河南商城汤池建问津书院分院;清时期,这里成为官方科考取士之所,多次修缮扩建,康熙皇帝御题“万世师表”匾额,嘉庆皇帝赐题“圣集大成”金匾,成为当时全国著名书院之一,与东林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等齐名,在我国教育史、文化学术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不仅如此,问津书院的科学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以及教育价值、社会价值也都十分显著。其选址于风景如画的孔子山脚下和蜿蜒曲折的孔子河畔,符合中国传统风水学说,整体依据地势采用独特的上庙下学,后庙前院规制,同时又依据建筑特色划分出教学、祭祀、藏书、生活、游憩五大功能区域;建筑整体少雕饰彩绘,多点缀素雅,强调自然,讲究材质、色调、体量、虚实的对比和变化,建筑风格、装饰纹样、诗词碑刻、书法楹联、匾额题字等极具艺术感染力;周边的孔子山、孔子河、孔叹桥、讲经台、晒书场、坐石、墨池、砚石、长沮冲、桀溺贩等人文景观更是独特雅致,所留下的史料、史迹、传说、轶事历史积淀丰富,历朝历代名宦大儒士绅留下的诗词、歌赋、楹联、匾额及碑碣、图帖、书画、信札、讲义等也都弥足珍贵。千百年来,书院所形成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管理制度、治学规章培养出了一大批治国、治学的栋梁之才,所承载的教育培养理念更是深入鄂东地区千家万户,带动了当地学风和文风的兴盛。
问津书院承载着千年的文化传承,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变迁,吸引着众多文人墨客以及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游客前来探寻、瞻仰,感受那深厚的儒家思想与汉学文化底蕴。
新洲区民俗特色类景点众多,旧街花朝节无疑是最热闹、最具影响力的民俗盛会之一。
旧街花朝节始于南宋乾道淳熙年间,每年节期为农历二月十五前后几日,一年举行一次,最初源自于当地民间的庆福寺庙会。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就已经吸引了武汉、黄陂、安徽和河南等地的铜铁匠们运来产品进行销售,民国期间更是增加了江苏的绸缎、湖南的湘绣、江西的木耳等各地特产,庙会期间还会搭台唱戏,充满了浓郁的商贸色彩。
1950年,人民政府将这一庙会改为“旧街物质交流大会”,会期从农历二月十五一天延长为二月十四至十六三天,转变为广大群众进行游乐和物资交流的盛会。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物资交流规模不断扩大,2003年,新洲区政府在旧街正式举办了第一届花朝文化旅游节,并将会期顺延为五天,让其朝着文化旅游的方向进一步发展,增开了新洲特色农副产品交易物资交流项目,推出徐古蘑菇、双柳蔬菜、陶河炒鸭、汪集鸡汤、张店鱼面等30多种新洲特色农副产品,大大增强了花朝市场的经济含量,也吸引了闽、粤、豫、皖、湘、赣等省的香客商人前来参加,日进出集镇多达十余万人之多。
如今的旧街花朝节已然成为民间物资交易、民俗文艺表演、非遗技艺展示,以及鄂东文化交流的盛大集会。在花朝节赶集会现场,农资、农具、木器、耕牛、药材、花卉苗木、土特产、农副产品、日用百货、手工艺品、小吃等各类商品琳琅满目,现场交易十分热闹,汽车、农机也摆开卖场,旧街街的绿茶种植企业还会集中展示旧街茶品和茶文化,邀请游人免费品茶。
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节目表演更是精彩纷呈,威风锣鼓、牌子锣鼓、板凳狮舞、高跷亭子、湖北大鼓等项目依次上演,舞台上的汉服秀、腹语秀、杂耍、湖北道情、新龙船调,以及楚剧、京剧、黄梅戏等,吸引着众多游客观看,让大家沉浸在民俗文化的魅力之中。而在非遗项目技艺展示区,还可以免费品尝张店捶鱼、汪集鸡汤、城楼寨茶叶等美食,享受刘氏正骨术、程氏正骨术、余家“老鼠疮”治疗术等传统医药的惠民义诊,欣赏竹雕、江氏杆秤、砚雕、猫头鞋、糖画等生产性保护项目所展示出的精美非遗技艺产品。
每到旧街花朝节举办之时,三庙河畔商摊云集,人流如织,绵延数公里,宛如一幅现代版“清明上河图”,就像2023年的花朝节,共设有2000余个商摊,有16万市民游客现场参与活动,大家穿华服、赏非遗、逛市集、品展演、观花海,奔赴这场浪漫的春日之约,感受民俗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的传承与发展,体会那浓浓的乡土情怀和热闹非凡的节日氛围。
新洲区的现代休闲类景点丰富多样,为游客们提供了各具特色的游玩体验,凤娃古寨景区和香草伊甸园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凤娃古寨景区位于新洲区凤凰镇,是一家极具文化特色的国家4A级景区,还曾是央视《美丽中国乡村行》栏目专访景区,景区规划面积3325亩,是集古建展示、民俗体验、古玩交流、非遗传承、休闲度假、国学养生、特色美食、游乐互动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拥有华中地区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落及专题特色博物馆群。
踏入凤娃古寨,那一座座明清徽派古建筑便映入眼帘,乡喜楼、国学堂、陶艺坊、郭府、陶睿御医、酿酒坊、戏院、四君子园、古街等20余座古建筑高大恢弘,牌楼整齐划一,马头墙韵味十足,木雕雕刻精湛,天井特色鲜明,还有风格迥异的长廊、亭子,整个园区古韵悠长,让人仿佛穿越回古代,勾起人们的怀旧念想,很适合中老年人前来休闲观光游览。
在这里,非遗民俗演艺也是一大亮点。乡喜楼抛绣球招婿、凤娃媒婆巧嘴牵红线等活动趣味十足,戏院民俗演艺更是精彩不断,能欣赏到凤娃民俗艺术团演绎的《采莲船》《龙船调》《跑四回》《观灯路上》等地方民俗节目,以舞台表演的形式呈现出一场丰盛的文化盛宴。此外,还有湖北第一家以马口窑为依托的国际意象古窑陶瓷艺术展示区,游客可以了解到陶瓷制作从练土开始,经历成型、素烧、上釉(上彩),最后入窑经过1350度的高温煅烧成瓷的全部七十二道工序,并且还能亲自参与其中,体会手工创作一个完整陶瓷作品的乐趣,要是看中了哪件陶器,还可以直接购买带回家留作纪念。
而景区内的游乐项目也深受游客喜爱,有玻璃水滑、摩天轮、彩虹滑道、冰雪世界、步步惊心桥等20余种特色主题游乐项目,堪称萌娃乐园,游客的可选性非常高,关键是价格实惠,无论是亲子游玩还是年轻人寻求刺激,都能在这里找到乐趣。玩累了,还可以在凤娃食府享用特色农家美食,品尝汪集鸡汤、张店鱼面、凤凰豆丝等新洲特色美食,感受舌尖上的美好滋味。
香草伊甸园同样别具魅力,它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占地面积大约1500亩以上,是个集娱乐、休闲、会议、赏花、垂钓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
一走近景区大门,就能看到美丽的湖畔边,垂柳青青,青翠欲滴,小桥下湖水波光粼粼,白色的天鹅在水中嬉戏,湖畔边的围栅栏上花团锦簇,鲜花盛开,仿佛一幅江南水乡的泼墨画卷。进入景区后,其园林风格尽显江南水乡韵味,十分惹人喜爱。而几百亩盛开的玫瑰花更是惊艳,有树状等各种造型,据说包含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稀缺品种,红的、白的、粉的、黄的等各种颜色的玫瑰布满整个景区,让人仿佛置身于玫瑰的海洋,无论是漫步其中欣赏拍照,还是与玫瑰来一场浪漫的邂逅,都无比惬意。
景区内的游玩项目也丰富多彩,梦想星空艺术站是艺术爱好者和摄影爱好者们的天堂,丛林穿越乐园则是小孩子们的研学基地,香草园里据说可以酿制成各种花茶,烧烤区、垂钓园经常组织各种大型活动,像捉泥鳅、泡泡大作战等,全家人或者朋友们一起游玩不用担心饿肚子。还有玫瑰苑、花香亭,穿过玫瑰花园便能看见一幢幢欧式风格建筑,格外抢眼,很适合拍照打卡,随手一拍都是大片。萌宠乐园里有温顺的小山羊等小动物,可以与它们亲密互动,感受小动物带来的治愈时刻。湖面上可以游船和划皮划艇,看着成群结队的鱼儿在水中游弋,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游乐园里有许多可供休息的地方,即便玩累了也能随时歇一歇,此外,景区还为游客准备了热气球拍照、小丑派对、萌宠乐园等活动,并且在高尔夫大草坪区还能体验热气球升空活动,让游客们不用去远方,也能体验乘坐热气球的乐趣。
新洲区的这些现代休闲类景点,凭借各自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的游玩项目以及别样的人文风情,展现出了旅游的多元性,满足了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让每一位前来游玩的人都能在这里度过一段轻松愉快又难忘的时光。
在武汉新洲区,汤品类美食可谓是极具特色且深受大众喜爱,其中汪集鸡汤堪称一绝。汪集本是新洲区一个原本不太知名的小镇,然而这里诞生的鸡汤,却让“汪集”之名在江城广为人知。
汪集鸡汤之所以能有如此大的影响力,离不开其对食材的严苛选用以及独特的制作工艺。制作这道汤品所选用的鸡,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土鸡,它们平日里在自然环境中生长,饮着山泉水,穿梭于山坡树林间觅食虫草,这样的土鸡本身肉质就极为鲜嫩,营养丰富。而水,则取自18米深井,自带一种天然的清甜味道,为鸡汤增色不少。再加上传承多年、精心研制的秘制炖汤方式,先是经文火慢熬,让土鸡的营养成分被牢牢锁住,使得煲出来的鸡汤不仅飘香四溢,还呈现出味鲜美、肉细嫩、香醇厚的独特风味,让人品尝之后回味无穷。
值得一提的是,汪集鸡汤的制作技艺已经入选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是对其深厚文化底蕴以及独特风味的高度认可。它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是承载着当地的民俗文化与传统记忆,从明清时期起,汪集民间就有家家煨汤,以汤会友,无汤不成席的饮食习惯,历经数百年传承至今。曾经,老婆婆沿街售卖鸡汤,到后来出现扯雨布棚的小吃店,再到鼎盛时期集镇上百家汤馆林立,汪集鸡汤一步步走出小镇,迈向更广阔的天地。
而且,汪集汤的种类十分丰富,除了大名鼎鼎的鸡汤外,还有鸭汤、肚片汤、蹄花汤、干萝卜汤等20多个品种,不断创新发展,满足着不同食客的口味需求。如今,无论是在当地的餐馆中品尝现做的热腾腾的汪集鸡汤,还是购买罐装产品居家享用,那唇齿留香的绝妙体验都能让人感受到这份美食的独特魅力。
新洲区的肉类美食同样让人垂涎欲滴,旧街封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道美食的制作工艺别具一格,要先挑选猪臀或前腿部位的新鲜猪肉,将其切成上肥下瘦、红白相间的小方块,放入砂罐内,肉下垫以猪骨,再投入花椒、八角、茴香、姜片、蒜瓣以及酱油、料酒、陈醋、白糖、食盐等佐料,加清水后,用湿皮纸将砂罐口封严,放在炉上以微火慢煨。关键就在于对这个“微火慢煨”火候的精准掌握和调控,在烧煨过程中,柴火的热气缓缓穿透封肉,把天然香料的特殊香气融入其中。待出锅扣入盘中,淋上几勺浓稠鲜香的卤汁,便可上桌享用。
旧街封肉色泽金红,那独特的清香味道,光是闻着就让人食欲大增。吃起来更是无油腻、不松垮,有着酥软松嫩的绝佳口感,瘦肉的酥软和肥肉的香腻完美融合,无需过多咀嚼,肉仿佛就在嘴里自然“融化”一般,秘制卤汁的味道也被充分吸收进肉里,香味深入肌理,吞咽之后,还能慢慢品味到天然香料留下的美妙余味,无论是细嚼慢品,还是大口吃下,都十分爽口解馋,深受人们喜爱,也常常出现在各种宴席之上,成为必不可少的佳肴。
还有陶河板鸭,同样产于新洲区汪集街,是湖北的传统名菜之一。它采用干烧干焖的独特制作办法,在土灶大锅旺火上不断翻滚烹饪后,摇身一变成为令人瞩目的“网红”菜品。新鲜出锅的陶河板鸭油色清亮,酱味香醇,味美多汁,肉质软嫩,肥而不腻,那诱人的模样,光是看着就让人忍不住流口水,堪称肉食中的佳品。
来到新洲区,不同时节有着各种时令果蔬类美食可供品尝,感受大自然赋予的独特滋味。
比如在涨渡湖街,每到特定时节,猕猴桃便成为了人们舌尖上的宠儿。涨渡湖街朴甜·生活田园有着近3000亩的猕猴桃基地,这里区域交通路网通畅便捷,土壤肥沃,水资源充沛,为猕猴桃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当猕猴桃成熟时,放眼望去,大片的猕猴桃园绿意盎然,与蓝天相映成趣。走进园中,便能看到枝干上挂满了猕猴桃,挨挨挤挤的,煞是可爱。
新鲜采摘下来的猕猴桃,果肉柔软,入口瞬间便能化成果汁,甜度恰到好处,还夹杂着一丝清新的微酸,让人回味无穷,口齿留香。其品种丰富,有绿肉、红心、黄肉三种,各有各的风味,红心和黄肉味道更甘甜,绿肉的则是香甜带酸,游客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采摘品尝。而且,这里的猕猴桃年产量颇高,依托良好的运营模式,正朝着打造集现代农业、休闲观光、亲子旅游为一体的新型都市田园综合体迈进,让人们在享受美味的同时,还能体验到丰富的田园乐趣。
辛冲街的八孔藕也是不可多得的特色美食。这里的莲藕多为八孔,外观通长肥硕,质地白嫩脆爽,藕丝绵长。它有着多样的吃法,生食时香甜少渣,口感清爽;用来炒食更是脆香胜笋,别具一番风味,无论是家常小炒,还是登上大雅之堂的宴席菜品,八孔藕都能凭借其独特的口感和品质,赢得食客们的赞誉,成为新洲区美食中亮眼的存在。
新洲区的菌类美食中,徐古蘑菇无疑是名声在外。徐古街道有着“楚天蘑菇第一镇”的美誉,这里的蘑菇远销八方,甚至出口欧美,还被国家认定为地地道道的绿色食品。徐古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蘑菇的种植,所产出的蘑菇外观形状美观、内在质量上乘,双孢蘑菇更是被评为湖北地方名优蔬菜。徐古蘑菇的烹饪方式多样,搭配青菜、瘦肉清炒,吃起来开胃清香;勾上芡之后,蘑菇变得黏糯又有韧劲,舌尖回味无穷;放在汤里一起熬煮,再点上徐古当地出的酱油,那味道更是带劲儿,让人在家就能品尝到最自然、醇厚的美味。
除了菌类,新洲区还有许多其他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小吃,像李集香葱就是其中之一。李集香葱外观清秀,色泽深绿,肉质鲜嫩,香味醇正,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还成为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在众多美食中有着自己独特的地位。无论是作为菜肴烹饪时的佐料提香,还是单独制作成香葱相关的小吃,都别有一番风味,彰显着新洲美食的丰富多样,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在美食的世界中尽情探索,领略当地独特的饮食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