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Copyright © 湖北武汉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5679号-4
2024-12-19
江岸区的名字由来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与多重背景因素。
从地理位置来看,汉口三区中,硚口区只濒临汉水河,江汉区既濒汉水也濒长江,而江岸区是只濒临长江的区域,并且其江岸线颇为绵长,长达 37.62 公里,这一独特的临江特征,是 “江岸” 之名的基础所在。
在交通方面,境内有一处非常重要的站点 —— 刘家庙车站,该车站距离江边仅仅 200 米,久而久之,人们习惯将其称之为江岸车站,后来铁路部门也遵循这一约定俗成的叫法,正式定名为江岸车站,还立牌印票。而且江岸站及江岸西站加起来共长达数公里,延伸至黄埔路(今长江二桥下),在当时的交通布局里占据着关键位置,让 “江岸” 这个称呼伴随着车站的影响力而不断传播开来。
更为重要的是,这里承载着一段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记忆。1923 年 2 月 7 日,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京汉铁路全线大罢工爆发,这是一次伟大的政治斗争,2 万名京汉铁路工人相继罢工,江岸铁路工人更是积极参与其中,举行了著名的 “二七” 大罢工。英勇的烈士们,用他们的鲜血谱写了中国工人运动和中国革命历史的光辉篇章,而江岸车站以及成立的江岸京汉铁路分工会,正是这次罢工运动的发生地和见证者。基于这样厚重的历史意义,“江岸” 之名被赋予了特殊的纪念价值。
所以,综合地理位置、交通站点以及革命历史等诸多因素,这片区域最终被命名为 “江岸区”,它承载着往昔岁月的痕迹,也蕴含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奋斗、为之拼搏的精神内涵,成为了武汉这座城市中极具历史人文底蕴的独特存在。
江岸区作为武汉市的重要中心城区之一,在人口方面有着可观的规模。截至 2022 年,江岸区常住人口达到 105.10 万人,户籍人口数量也颇为可观。从武汉市 13 个行政区的人口排名来看,江岸区位居前列,排在第五名左右。
对比其他辖区,像洪山区以 175.3 万人位居榜首,武昌区人口数量为 127.05 万人,黄陂区常住人口数量为 115.16 万人,江夏区的常住人口数量为 105.5 万人等,江岸区在人口数量上虽不及洪山区和武昌区,但也是人口较为密集的区域,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江岸区所具备的吸引力和发展活力,众多的人口汇聚于此,为区域的建设、经济的繁荣以及文化的传承等诸多方面都奠定了坚实的人力基础。
江岸区下辖 16 个街道以及百步亭花园社区,人口在各个街道呈现出不同的分布态势。
例如后湖街道常住人口达 137279 人,是人口数量较多的街道之一,该街道区域面积较大,有着诸多新建的住宅区,配套的商业、教育、医疗等设施也逐步完善,吸引了大量居民在此居住生活。花桥街道常住人口有 131229 人,这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周边写字楼林立,有不少上班族选择居住在附近,同时也有许多长期定居的家庭,生活氛围浓厚。
而像谌家矶街道常住人口相对较少,为 16197 人,该区域曾经以工业、仓储等产业为主,随着城市的发展变迁,目前正处于进一步的规划和转型之中,人口分布也在随之逐步调整变化。
总体来看,江岸区的人口分布与当地的产业布局息息相关,商业繁华、交通便捷、配套设施完善的区域往往人口更为密集;同时,功能区的打造也影响着人口的流动与分布,比如一些新兴的产业园区周边会吸引相应的就业人口聚集,老旧社区改造升级后也会留住更多的居民,不同街道根据自身的特色和发展定位承载着不同规模的人口,共同构成了江岸区多元且富有活力的人口分布格局。
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坐落于湖北省武汉市汉口鄱阳街 135--139 号,依托旧址而建。其所在建筑为一栋三层的西式楼房,建于 1920 年,原是英国人建造的公寓,名为怡和新房,一楼是外商开办的商店,砖木结构,占地面积 197.2 平方米,建筑面积 532.3 平方米。国民革命军北伐占领武汉并建立武汉国民政府后,二楼成为苏联援华农业顾问洛卓莫夫的住处,而意义重大的 “八七” 会议就在洛卓莫夫的住房内召开。
1927 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惨遭屠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中国革命处在一个十分紧急的关头。在这样的局势下,中共中央遂在共产国际帮助下,于 8 月 7 日,在汉口原俄租界三教街 41 号(现为鄱阳街 139 号)召开了中共中央紧急会议,亦即 “八七” 会议。当时由于时局紧张,交通不便,只有在武汉的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中央监察委员,共青团中央委员和湖南、湖北的负责人参加了此次会议,瞿秋白、李维汉、毛泽东、邓小平等人都参与其中。
会议坚决纠正和结束了党内右倾错误,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撤消了陈独秀的总书记职务,选出了瞿秋白、李维汉、苏兆征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屠杀政策为党在新时期的总方针,决定发动湘、鄂、赣、粤等省农民秋收起义作为党在当时的最主要任务。毛泽东还在会议上发言,提出了 “枪杆子里出政权” 的著名思想。
如今,会址保存完好,会议会场已经复原,一楼陈列有 “八七” 会议的史料和文物。馆内一楼举办有《八七会议历史陈列》,通过展出的 300 多件文物、照片和珍贵历史资料,再现了八七会议的历史,讴歌中国共产党不畏艰险、力挽狂澜、挽救中国革命于危难之中的光辉历史;二楼为会场复原陈列以及《毛泽东在湖北》大型图片展,原状陈列复原了八七会议会场,通过简单朴实的陈设,展示当年开会的实况。另外还辟有临时展厅,经常举办反映党史和祖国建设成就等方面的展览。
八七会议会址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意义,它是中国革命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关键时刻做出的关键抉择,如今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等,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瞻仰、学习,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
古德寺坐落在武汉市江岸区工农兵路 74 号,它与传统寺庙黄瓦红柱、飞檐翘角的大殿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是一座极具特色、充满异域风情的寺庙,有着 “汉传佛寺第一奇观” 的美誉,并在 2013 年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德寺始建于 1877 年(清光绪三年),由一位法号叫隆常的禅师在汉口今解放大道东段、黄浦路北段一带的坡地建起,而后因香火日益旺盛,于 1921 年秋开始了大规模的扩建工程,前后历时 13 年,至 1934 年才告竣工。不过,在 “文化大革命” 中,寺内建筑遭到严重破坏,佛教文物和宗教设施全部被毁,后来作为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全面的修复,恢复其古朴庄严的原貌。
其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哥特式基督教教堂、罗马式天主教教堂、拜占庭式东正教堂、伊斯兰风格的清真寺等多种风格,是世界仅存两座此类风格的佛教建筑之一,具有重要的宗教、建筑和文化历史价值。比如寺内主要建筑大雄宝殿是仿阿难陀寺形式建造的,顶部象征九龙拜圣的 9 座佛塔、96 个九莲花墩、二十四诸天菩萨等,布局巧妙,结构谨严,门窗墙壁设计精致,修饰华丽,彰显出建筑艺术上的卓越成就。
古德寺的开放时间会根据季节有所不同,夏季是上午 8:00 开门,下午 4:30 停止入寺,4:50 - 5:00 清场;冬季则是上午 8:30 开门,下午 4:00 停止入寺,4:20 - 4:30 清场。门票于 2024 年 4 月 5 日开始收取,价格为 13 元 / 人,仅提供寺内现场购票渠道。游客们来到这里,既能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庄严宁静,又能欣赏到多元建筑风格融合带来的独特视觉盛宴,仿佛穿越时空,领略到不同文化在这里交织碰撞出的奇妙火花。
汉口江滩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江滩大道 8 号,是武汉市中心区独具魅力的景观中心,与武昌江滩和汉阳江滩一起构成了著名的城市内部公共休闲场所。它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毗邻龙王庙、江汉路步行街,与黄鹤楼景区相望,在这里可以尽览长江两岸的绝美风光。
汉口江滩呈现出四季各异的迷人景致。春日里,樱花绽放,花期在 2 - 3 月左右,虽然樱花品种多且位置散落,但别有意境,集中观看可前往江滩樱园,那时粉色的花朵与江边的嫩绿垂柳相互映衬,构成一幅如诗如画的春日美景图;到了夏天,江滩边绿树成荫,是市民们避暑纳凉的好去处,傍晚时分,江风徐徐,不少人会沿着步道散步、锻炼,欣赏着夕阳余晖洒在江面上的金色波光;而深秋时节,江滩上的芦苇荡则成为了最亮眼的风景,芦苇分布在长江二桥附近,连绵 4km 左右,在城市的中心地带能有如此规模的芦苇丛,在中国大城市中绝无仅有,当秋风起,芦花飞舞,仿佛给江滩披上了一层白色的薄纱,浪漫至极;即便在冬季,江滩也有着别样的韵味,银装素裹的树木与静静流淌的江水相互为伴,显得宁静而祥和。
经过相关部门的努力维护和建设,汉口江滩具备了良好的开放条件,现阶段每日开放时间为早上 6 时至晚上 10 时(特殊时期可能会有调整)。而且,这里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休闲活动,人们可以沿着观江步道漫步,欣赏长江的壮阔景色,打卡拍照留下美好的瞬间;也可以在广场上放风筝、做游戏,享受惬意的亲子时光;还能利用园内的健身器材进行锻炼,舒展身心。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汉口江滩暂未对社会车辆开放,大家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同时,由于长江水位等因素影响,部分区域可能存在安全隐患,观江时要提高警惕,切勿戏水、游泳。总之,汉口江滩就像是武汉这座城市的绿色丝带,串联起了自然与人文之美,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感受到它独特的魅力与活力。
解放公园位于江岸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承载了几代武汉人的美好回忆,是市民日常休闲娱乐的热门去处。
园内植被繁茂,绿树成荫,各种各样的植物在这里茁壮成长,形成了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世界。高大的乔木遮天蔽日,在炎炎夏日为人们撑起一片片清凉的绿荫;而四季常青的松柏等树木,让公园在冬季也不失绿意。花卉植物更是种类繁多,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鲜花绽放,春天有娇艳的桃花、杏花争奇斗艳,夏天有清新的荷花在池塘中亭亭玉立,秋天有金黄的菊花点缀其中,冬天偶尔还能看到不畏严寒的腊梅傲雪绽放,仿佛是一座天然的大花园,散发着迷人的芬芳。
公园内有着诸多特色景观,比如中心的大型湖泊,湖水清澈,微风拂过时,湖面波光粼粼,湖岸边垂柳依依,常常能看到鸭子等水禽在水中嬉戏,给公园增添了不少灵动的气息。还有一些造型别致的园林建筑,或古色古香,或充满现代简约风格,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
这里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游玩,老人们喜欢在清晨来这里打太极、练剑、散步,呼吸新鲜空气,开启活力满满的一天;年轻人则会在闲暇时光来公园跑步锻炼,或者坐在湖边的长椅上看书、聊天,享受惬意的时光;对于孩子们来说,公园更是他们的乐园,宽敞的草坪可以尽情奔跑玩耍,游乐设施区域则充满了欢声笑语。总之,解放公园凭借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浓郁的人文氛围,成为了江岸区不可或缺的一颗绿色明珠,深受大家的喜爱。
武汉美术馆(汉口馆)地处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保华街 2 号,其所在建筑本身就极具历史文化价值,前身是 1931 年建成的金城银行,西洋古典廊柱、高高的台阶、铜铸的门洞,庄重而气势十足,将艺术气息与历史韵味完美融合在了一起。
馆内聚焦收藏和展示中国当代艺术作品,涵盖了绘画、雕塑、综合装置、影像及数字媒体等多种类型,为观众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在这里,经常会举办各类高质量的艺术展览,例如 “江城新辉”—— 第十七届武汉美术作品年展,展出的作品涵盖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雕塑、当代艺术等多种形式,题材丰富、风格多样,给观众带来一场视觉盛宴。
不同的展览从不同维度展现了中国当代艺术在本土与全球之间回归的具体生活和现实语境,以及为了应对全球化所造成的文化同质化危机做出的回应。它不仅是艺术爱好者们欣赏佳作、交流学习的艺术殿堂,也对推动当地文化艺术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吸引着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感受浓厚的艺术氛围,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已然成为了江岸区的一张文化艺术名片。
黎黄陂路街头博物馆位于武汉市江岸区,全长 604 米,始建于 1900 年(光绪 26 年),最初名为夷玛街,属于当时的俄租界,后因两任民国大总统黎元洪是黄陂人,在 1946 年更名为黎黄陂路。1997 年,武汉市江岸区政府将其改造为街头博物馆,使其成为了保护地区历史遗迹、见证城市发展的独特存在。
这条路上保留着众多具有特色的老建筑,仿佛是一座露天的建筑艺术展览馆,集中展示了曾经作为租界城市的老汉口在建筑形态上的历史演变。像华俄道胜银行旧址、俄国巡捕房旧址、中华基督教信义大楼旧址、美国海军青年会旧址等,每一栋建筑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历史故事。这些建筑融合了哥特式、洛可可式等多种欧式建筑风格,外观精致典雅,有的建筑有着精美的雕花装饰,有的则展现出大气磅礴的建筑结构,让人不禁感叹当年的建筑工艺和艺术审美。
漫步在黎黄陂路街头博物馆,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充满异域风情的年代,脚下的石板路、街边的复古路灯以及墙壁上岁月留下的痕迹,都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这里不仅有历史建筑可看,还汇聚了许多充满文艺气息的小店,咖啡馆、书店、手工艺品店等应有尽有,游客们可以在欣赏历史文物、感受历史文化的同时,坐下来品尝一杯香醇的咖啡,或是挑选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手工艺品,沉浸式体验江岸区独特的文艺氛围,因此深受游客尤其是文艺青年们的喜爱,是来武汉旅游不可错过的打卡之地。
在江岸区,藕汤是备受人们喜爱的传统美食之一,街头巷尾有不少口碑极佳的藕汤店。比如燕子煨汤(山海关路店),一到秋冬时节,店门口那一排砂锅铫子便成了别样的风景,还没走近,醇厚的藕汤香气就远远地飘来,勾着过往行人的味蕾。店内座位虽不多,大多是周围的街坊邻里来捧场,外卖小哥也是往来不断,足见其受欢迎程度。他家的藕汤是从早上就开始小火慢炖,一直到中午,食客们才能喝到这最鲜最有味的汤。藕汤中的藕软糯绵密,吸饱了肉香,而排骨肉质散而不烂,带着些许脆骨,很有嚼劲,再加点胡椒粉,那味道别提多地道了,满满的都是家的味道。
还有熊铫子煨汤馆(合作路分店),每到饭点,排队等候的人可不少。老板会不时地抬起铫子往炉子里加蜂窝煤,让汤始终保持在合适的温度。他家的排骨藕汤同样是招牌,那藕汤熬得色泽奶白,藕块大小均匀,入口粉糯香甜,排骨的肉香和藕香完美融合,让人回味无穷。
这些藕汤店之所以能深受当地居民喜爱,一方面是因为传承了传统的制作工艺,讲究小火慢煨,让食材的味道充分释放并融合;另一方面,藕汤本身就承载着武汉人对家乡味道的深厚情感,一口藕汤下肚,暖胃又暖心,无论外面天气如何寒冷,都能让人感受到浓浓的温暖与慰藉。
说起江岸区的牛杂,那可是有着独特的风味和深厚的美食底蕴。像清真双宝红油牛系列这样的老店,专注牛肉三十年,人气颇高。他家的牛杂在烹饪上很有讲究,先是选取新鲜的牛肉牛杂,用独特的手法进行前期处理,去除腥味的同时保留食材原本的鲜味。然后搭配上精心调配的二十多种卤料,一起丢到大锅里煨煮。
在调料搭配方面,更是独具匠心,运用多种香料巧妙组合,打造出鲜香麻辣的口感。那醇厚的香味里,还带着不拘一格的辛辣侠气,让人吃起来荡气回肠。牛杂在江岸区有着各种各样的呈现形式,既可以是早餐时一碗让人元气满满的牛杂粉,那鲜嫩爽滑的牛杂和米粉纠缠在一起,十分诱人;也可以是 “深夜食堂” 里热气腾腾的牛杂锅,亲朋好友围坐在一起,边吃边侃,惬意非常。而且在江岸区的大街小巷,牛杂馆子随处可见,一条街上走两步就能遇到一家,足以见得当地人对牛杂的热爱程度丝毫不逊于其他知名美食。
在江岸区,想要体验浪漫又精致的法餐,有不少好去处。例如莫奈・江景法餐厅,位于黎黄陂路 1 号江滩世茂凡象酒店 19 楼,它将美食与美景完美融合,食客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还能俯瞰江景,感受高空江景搭配上犹如莫奈花园般的优雅氛围,让就餐充满了仪式感。
法餐向来以精致的菜品、讲究的搭配著称。在这里,从前菜到主食再到甜品、饮品,每一道都有严格的制作流程和呈现标准。菜品的色泽鲜艳,风味浓郁且口感丰富,食物和葡萄酒就像是一对亲密恋人,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像法式香草焗蜗牛,蜗牛肉质细嫩、Q 弹,是法餐中的经典招牌菜;还有樱桃鹅肝,将 A 级鹅肝做成樱桃状,外观精致好看,口感更是细腻丝滑,入口即化,给食客带来别样的美食享受,仿佛置身于浪漫的法国,开启一场舌尖上的优雅之旅。
江岸区的日料店同样能满足众多食客对于日式美食的喜爱与追求。比如将户和牛日式烧肉专门店,店内装修充满日式风情,大量采用木材,原木色的推拉格栅尽显简约风格,而且采用全包间就餐模式,保证了食客的私密性,还能维持良好的通风与采光。其食材品质新鲜上乘,多数食材从世界各地进口,牛肉作为主打,选用的是澳洲和牛,级别在 M7 到 M10 之间,像 M10 西冷和 M9 肉眼肉,肉质鲜嫩,纹路清晰。
店内的招牌菜品如鲜嫩多汁的牛小排,位于牛胸腔左右两侧,大理石纹分布均匀,烤制后肉质鲜美,无需过多蘸料,便能品尝到原汁原味的肉香;还有风味独特的牛尾汤饭,浓郁的牛尾汤搭配上米饭,让人一口下去感受到满满的幸福与满足。另外,像四张日式烤肉专门店、狮子丸日式料理等,也凭借各自的特色菜品,吸引着众多食客前往品尝,感受日料的新鲜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