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Copyright © 湖北武汉旅游景点特色美食网 沪ICP备2024075679号-4
2024-12-20
硚口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名称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明代崇祯年间。早在汉口镇形成之前,硚口这一地带就已存在,据地方史志记载:“在未有汉镇之前,汉水排山倒峡,由硚口以至后湖”。
具体可考的时间是在明崇祯八年(1635 年),那时的汉正街地区,街市、商店以及居民常常受到水淹的困扰。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当时的汉阳通判袁焻主持在硚口修筑起了长堤。在筑堤取土的过程中,堤外顺势被挖成了一条玉带河,这条河蜿蜒曲折,犹如一条丝带环绕在周边,与汉江相连通。而在河与汉江相连处的河口位置,一座石桥拔地而起,也正是因为这座石桥的存在,此地开始被人们称之为 “硚口”。
时光流转,到了同治三年(1864 年),汉口又进行了城垣的修筑工程,城外的护城河同样与汉江相连,在河口修桥的这个地带,依旧延续之前的叫法,取名为 “硚口”。不过,为了便于区分,便分别将它们称作 “大硚口” 和 “小硚口”。
后来,到了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汉口城垣被拆除,玉带河和护城河也逐渐因泥沙淤积而堵塞,原本河流流经之处大多被居民住房所取代,那些曾经的桥也渐渐废毁,不复存在了。但 “硚口” 这一饱含历史韵味的地名,却顽强地沿用了下来,一直传承至今,成为了这片土地独特的文化标识。
而且,桥写作 “硚”,据说也是因为当时所修建的桥为石桥的缘故,这独特的用字也让 “硚口” 更具地域特色。汉水曾有水流从玉带河、护城河通入硚口地区,再流入后湖,由此还形成了后湖地区一道别具风情的郊野风景线。当年,这一带风景美不胜收,引得前人诗兴大发,用 “渡头春水碧硚口” 的优美诗句来加以赞扬。《汉口竹枝词》中也有 “水涨平湖景致多,远霞红透晚来波。土塘买棹弯硚口,一路乘凉到小河” 这样绘声绘色的描绘,足见当时硚口地区的迷人风光。《汉阳县志》更是把 “大河之右有大小二桥” 列为 “汉阳十景” 之一,由此可见,自古以来,硚口便是个颇负盛名的古老地名,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与人文底蕴。
在硚口名称的演变过程中,有不少有意思的故事和细节值得探寻。
就拿 “大硚口” 和 “小硚口” 的区分来说,这源于不同时期在相近位置修建石桥而产生的叫法差异。明崇祯八年(1635 年),因筑堤取土形成玉带河后修建的河口石桥,所在之处最初被叫做 “硚口”,后来清同治三年(1864 年),汉口修城垣,城外护城河与汉江相连处的河口再次修桥并取名 “硚口”,为了将二者区分开来,就按照先后顺序分别命名为 “大硚口” 和 “小硚口” 了。
而关于 “硚” 字的写法,也和石桥的材质有着紧密联系。当时在硚口地区所建的这些桥,大多是石桥,所以在书写地名的时候,便采用了带 “石” 字旁的 “硚” 字,这一独特的用字习惯也彰显了当地的地理特征和历史风貌,使其与其他带 “桥” 字的地名有了明显的区分,更具辨识度。
还有一座不得不提的保寿桥,它建于康熙初年(1662 年左右),由于是山陕会馆(西关帝庙)往后湖的必经之地,在道光十四年(1834 年)时,由山陕水烟号商人集资加以重修。重修后的保寿桥宽丈余,长三丈,条石桥面,曾经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的所在,见证着汉正街商圈的兴衰变迁,也仿佛在默默诉说着硚口名称背后的悠悠往事。虽然如今很多当年的石桥已难寻踪迹,但它们所承载的故事以及 “硚口” 这个名称,却一直留存在人们的记忆和生活之中,成为硚口地区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硚口区的人口发展,犹如一部承载着岁月变迁的史书,每一页都记录着不同阶段的故事。
早在解放之前,硚口区就已是汉口较为繁华且人口密集的区域之一。彼时,依托着汉正街的商贸往来,吸引了大量周边乃至外地的商贩、手工艺人等汇聚于此,虽然没有确切的详细人口统计数据留存,但从当时街道的热闹程度以及商业规模来看,人口数量颇为可观。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城市建设的稳步推进以及社会秩序的逐渐稳定,硚口区的人口也步入了有序增长的阶段。1964 年 5 月下旬开展的第二次人口普查工作显示,全区有 90330 户,439523 人(男 218516 人,女 221007 人),其中常住人口 438704 人。这一时期,工业、商业等各行业逐步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了不少人口流入。
进入 21 世纪,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2010 年,硚口区常住人口约 82.9 万人,不过在后续的发展中,人口数量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到 2020 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硚口区常住人口约 66.7 万人,相较于 2010 年减少了大概 16.2 万人,增长率约 -19.6%。这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城市建设和交通配套相对缓慢,产业不够丰富,人口吸引力较差,尤其是古田和长丰板块占据了硚口绝大多数的面积,楼市曾被不少中介和媒体视为投资黑洞等因素,使得人口出现了外流的情况。
回顾过往这些不同阶段的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到硚口区人口数量随着城市发展、产业布局、区域建设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起伏变化,每一个阶段的数据都是硚口区历史发展的生动写照。
依据最新统计数据,截至 2022 年末,硚口区的常住人口数量为 75.94 万人。在武汉市的各个城区之中,硚口区作为 7 个中心城区之一、汉口的核心组成部分,有着其独特的人口规模特点。
与其他城区相比较而言,例如江岸区 2022 年末常住人口数量为 105.11 万人,江汉区常住人口数量为 64.8 万人,汉阳区的常住人口数量为 90 万人,武昌区的人口数量为 127.05 万人,青山区的常住人口数量为 51.3 万人,洪山区的常住人口数量则达到了 175.3 万人。可以看出,硚口区的常住人口数量处于中等水平。
从人口规模在武汉所处的位置来看,硚口区虽然不像洪山区那样因高校云集、区域面积大且发展迅速等因素而拥有庞大的人口数量,也不像江岸区那样凭借丰富的教育资源、繁华的商业以及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等吸引众多人口汇聚,但硚口区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商贸文化。其辖区内的汉正街,作为曾经闻名遐迩的小商品市场,至今依旧有着强大的商业影响力,吸引着大量从事商业活动的人口在此生活和工作。
同时,硚口区地处江汉冲积平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东邻江汉区、北接东西湖区、南界汉江与汉阳区隔江相望,连接着城市的多个重要区域,也为人口的流动和聚集提供了有利条件。尽管曾经面临过人口数量下滑的阶段,但随着近些年城市更新改造、产业结构优化等举措的推进,硚口区也在不断提升自身对人口的吸引力,未来人口规模也有望继续保持稳定并实现合理增长。
硚口公园位于武汉市汉口中山大道上段,建于 1957 年,是一处开放式公园。公园占地面积 3.96 万平方米,其中绿地面积 2.66 万平方米,绿地率为 69.27%,在这寸土寸金的地方能有这样一个公园,着实让人惊喜。
园内景观丰富多样,初建时就设有方亭一座,辟有人工水池,池中建着荷花状小桥和鲤鱼喷水雕塑,相映成趣。在公园东部打造了 “新月轩” 景点,轩南掘地成湖,大半建筑亲水临空,还有叠石流泉,营造出一种灵动而雅致的氛围;公园北部建有 “春秋楼”,分上下两层,水池环绕周边,楼后设有一展览厅,水面有曲桥与之连接,别具韵味;公园西部老式长廊拆除后,修建了 “沁馨苑”,两侧修建小亭,中间以长廊相连,增添了几分古朴与清幽;而在公园隐蔽地下工程出入口上还修建了 “双亭”,成为独特一景。
这里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景色,比如玉兰花盛开时,满树繁花,极为壮观。园内还有郁郁葱葱的树木,空气清新,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休闲环境。同时,配备了齐备的健身器材及场所,方便周边居民日常锻炼。每天都有众多老年人在这里跑步、走路、压腿、打羽毛球、踢毽子、打陀螺等,是当地居民游玩休闲的好去处。公园日常开放时间为 06:00 - 22:00(22:00 停止入园),无论清晨还是傍晚,人们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惬意时光。
弄影亭:
弄影亭坐落在武汉市硚口区张公堤公园西段的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内,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它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飞檐翘角,朱红的柱子,青灰色的瓦片,尽显古朴典雅之态。其园林设计更是巧妙,周边绿植环绕,四季常青的松柏、翠竹等与亭子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静谧且充满诗意的氛围。
走进弄影亭,仿佛能穿越时光,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仅仅是一座供人休憩的亭子,更是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载体,吸引着众多游客慕名而来,在此拍照留念,或是静静地坐一坐,去品味那古雅的韵味,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沉浸在这如诗如画的园林景致之中。
神农架园:
神农架园同样位于武汉园博会内,是硚口区内一处令人流连忘返的公共花园。它以优美的绿化和景观设施而备受瞩目,园内植被丰富多样,各类珍稀植物汇聚一堂,仿佛是一个小型的植物王国。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以及缤纷的花卉错落有致地分布着,打造出层次分明的绿化景观。
沿着蜿蜒的小径漫步其中,能看到精致的园林小品点缀其间,有的是形态各异的石头堆叠而成的假山,有的是灵动的小喷泉,还有那别具匠心的休憩长椅,巧妙地融入到整个园林环境里。这里空气清新,环境宜人,为游客和当地居民提供了绝佳的休闲娱乐场所,人们可以在这里放松身心,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好,远离城市的喧嚣与纷扰。
山陕会馆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它始建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位于长堤街与大夹街之间,比邻药王庙,最初又叫西关帝庙。是明清时代山西、陕西两省工商业人士为了互通商情、维护同乡和同业利益,联手合作建造的会馆。
在硚口区的文化传承中,山陕会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建筑群布局紧凑且错落有致,遵循中心轴线的设计原则,有着照壁、山门、戏楼、大殿、拜殿、春秋楼等建筑,装饰形式包含木雕、砖雕、石雕和彩绘等多样形式,展现出极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如今,山陕会馆更是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传统美食和文化体验内容。在这里,游客可以品尝到地道的山西、陕西美食,比如油泼面、肉夹馍、羊肉泡馍等,感受那浓郁的西北风味。同时,会馆内还时常举办一些民俗文化活动,展示传统的手工艺制作,像剪纸、皮影戏等,让人们深入了解山陕地区的民俗文化,领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仿佛能透过这些,看到当年山陕商人在此汇聚,谈生意、叙乡情的热闹场景。
汉正街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汉口商业贸易的发源地,早在明成化初年(约 1465 年),区境的汉水北岸因水运之便,商贸兴起,先是形成河街,而后扩展至正街、夹街、堤街,促进了汉口镇的发展与繁盛。
曾经的汉正街商贸极为繁荣,在清代中后期,这里逐渐形成粮、盐、油、茶、棉花、药材、木材、广货八大交易行,远近驰名,是长江中游的重要港埠,无数的船只在这里停泊,带来了各地的货物和人流,大街小巷熙熙攘攘,满是做买卖的商贾。
如今的汉正街,虽然历经岁月变迁和城市的发展,但其依旧保留着不少传统建筑,像一些古老的会馆旧址、有着历史痕迹的民居等,依然能从中窥见当年的繁华风貌。街道两旁店铺林立,不仅有传统的工艺品店、特色小吃摊,还汇聚了现代的时尚服饰、电子产品等各类商铺,已然成为了一个集商贸、旅游、文化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市场,继续在硚口区乃至武汉商业文化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商业记忆与人文情怀,见证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变化。
宝善街作为武汉码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与汉正街相邻,这里充满着鲜活的烟火气,更藏着许多承载硚口味道的老字号美食店。
宝庆面馆,营业已有四十多年,在街坊里那可是名声赫赫,只要提起牛肉面馆,它妥妥能排进前几名。店内的面条是韭叶宽,搭配着大块卤牛肉,看着就特别有食欲。其汤汁更是一绝,用牛肉、牛骨、牛杂精心熬制而成,醇厚浓郁,再加入红油和辣椒后,呈现出独特的风味,吃起来回甘中带着甜辣,让人回味无穷,不少食客吃完还得把汤喝干净才觉得过瘾。
而妮妮水饺店也不容小觑,它是由谈炎记退休的老师傅所开,有着三十多年的历史。相较于周边重口味的美食,这家店的水饺显得较为清淡却丝毫不马虎。从剁馅、擀皮到包饺子,都是纯手工制作,饺子皮用烫面制成,吃起来皮厚且劲道,包裹着扎实的肉馅,别有一番风味,是很多人吃水饺的心仪之选。
在宝善街,还有开了 31 年的宝善堂蒸饺,只卖鲜肉蒸饺,搭配清酒、蛋酒。这里的蒸饺都是纯手工打造,饺子皮兼顾糯和劲道 Q 弹,肉馅分量足,大颗粒的肉粒裹在馅料里。蘸上老板用姜丝、辣椒油和醋调成的蘸料,瞬间让原本清淡的蒸饺变得 “热辣滚烫”,那味道让人难以忘怀。
长堤街,这条有着近 400 年历史的老街,是名副其实的 “汉口之根”,岁月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同时也孕育出了独特的市井宵夜文化,而桂萍牛杂和麻木牛杂便是这文化中的璀璨明珠。
桂萍牛杂,经营了三十多年,堪称武汉人心中的白月光。它家的牛肉、牛筋卤制得十分软烂,入口即化的感觉让人吃得畅快,独特的红油更是入味三分。搭配的萝卜也极为讲究,选用黄陂贡品青皮萝卜,这种萝卜不空心、结实耐煮,在煮制过程中充分浸润着牛杂的肉香,吃起来鲜甜无渣,不仅消解了牛杂的油腻,还为这道美食增添了别样的风味。而且,店里的牛肉煎饺、手工藕丸子、油炸春卷、臭豆腐等小吃也毫不逊色,与牛杂搭配起来相得益彰,超绝妙配。
麻木牛杂同样是武汉牛杂届的网红店,人气颇高。他家的牛肉软烂入味,牛筋 Q 弹有嚼劲,板筋更是嚼劲十足,让食客在咀嚼中充分品味牛杂的独特魅力。很多街坊邻里常常会为桂萍牛杂和麻木牛杂哪家更好吃而争论一番,可多年下来也难分高下,足见这两家店的美味程度都深受认可。除了主打牛杂,这里还有铁板鱿鱼、手工冰粉、烤鸡腿、汤包、土鸡汤等丰富多样的风味小吃,让人在这条老街上可以尽情享受美食带来的快乐,沉浸在这浓浓的市井烟火气息之中。
在武汉,做码子粉的店不多,而位于汉西一路四中对面的青小生码子粉,却常年霸榜大众点评小吃好评榜,是武汉长沙米粉届当之无愧的扛把子选手。
青小生码子粉家的粉属于扁粉,和武汉常见的宽粉比起来,形状偏窄,但口感上更加软糯,粉皮很薄却不失 Q 弹,吃起来有着浓浓的米香味,让人一口就能感受到米粉的独特韵味。店内的码子分为蒸煨码和炒码两种,有着腰肝合炒、小炒鳝鱼、泡菜肥肠、辣椒炒肉等多达 19 种码子可供选择,价格区间在 8 元到 22 元之间,每一种码子都是地地道道的湖南味道,吃起来特别带感。
比如那腰肝合炒码子,腰花和猪肝都处理得十分鲜嫩,很好地去掉了膻味和腥味,再搭配上浓郁的味道,重油多辣,格外开胃;鳝鱼码子则是满满一碗鳝鱼,分量十足,去骨的处理非常人性化,鳝鱼肉质细嫩,香辣入味,与爽滑的米粉搭配在一起,让人吃得直呼过瘾;喜欢吃素一点的朋友可以选择雪里红肉末或者酸辣笋丝码子,同样别有一番风味。此外,调料台的小菜种类也十分丰富,剁辣椒、腌包菜、腌黄豆、蒜泥、猪油渣等等,大家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随意添加,让整碗粉的口味更加丰富多样。如果觉得一碗粉不够吃,推荐再配上一份汉西一路地铁站 A 口一品豆花店内的锅盔,当作午饭刚刚好。要是夏天去店里,来上一碗冰豆花更是绝佳选择,豆花滑滑嫩嫩,桂花蜜甜而不腻,吃起来冰爽又解辣。
说起武汉的热干面,罗氏热干牛肉面馆可是声名远扬,在古田五路上,每到过早时分,那场面格外热闹,百来米的路段上美食成堆,而罗氏热干面更是凭借独特的风味在众多美食中脱颖而出,深受大家喜爱,还常常蝉联面馆好评榜榜首。
罗氏热干面属于把卤水的那一派,口味偏甜,热干面的面条偏粗,这种独特的面条粗细选择,让口感更具层次。在制作过程中,店家将芝麻酱和红油巧妙融合在一起,调制出的酱料醇厚浓郁,包裹在每一根面条上,味道意外的醇厚。其招牌生烫牛肉热干面更是一绝,虽然 16 元一碗的价格对于早餐来说可能稍贵一些,但分量很足,牛肉和热干面拌在一起,口味配合得恰到好处,鲜嫩的牛肉与劲道的面条、醇厚的酱料相互交融,一口下去满满的鲜香味道,扎实又满足。值得一提的是,这家店的热干面偏辣,不能吃辣的朋友建议点不加辣或者微辣的口味哦,这样就能更好地品味热干面本身的独特风味了。
春天的硚口,有着诸多时令美味,春笋、香椿等春菜纷纷登上餐桌,它们通过各种烹饪方式,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春笋,立春后采挖的笋体肥大、洁白如玉、肉质鲜嫩,被誉为 “菜王”。常见的做法如 “腌笃鲜”,这道菜堪称春笋的名片。准备好春笋、新鲜五花肉、咸五花肉、火腿、千张结、莴笋等食材,先将咸五花肉、新鲜五花肉和火腿切成块,冷水下锅,加入姜片去腥,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 3 分钟出锅备用;春笋去皮切成块,冷水下锅,水开后转小火煮 1 分钟以去除涩味;莴笋去皮切成滚刀块,千张结可在五花肉锅中焯水后捞出备用。接着把处理好的鲜肉、咸肉和火腿片放入砂锅中,加入姜片和焯好水的春笋,再加多一点的清水,大火煮开后撇去浮沫,盖上盖子转小火 “笃” 一个小时,之后加入莴笋和千张结,大火煮开再转小火继续 “笃” 10 分钟,关火盛出即可。这道菜无需额外加盐,汤白汁浓,肉质软烂,笋清甜脆嫩,那鲜味让人赞不绝口。
油焖也是春笋常见的烹饪方式,先将春笋剥去外壳、削掉老根,洗净后切成滚刀块,放入加了盐的开水中汆烫 2 分钟,随后用凉水冲洗一下。起油锅,放入葱白爆香,再倒入竹笋翻炒,接着加入老抽、生抽、白糖炒匀,倒入小半碗水,盖上锅盖焖煮 5 分钟左右便可出锅,油光发亮的笋吃起来鲜嫩清香,和肉一样美味。
香椿芽则是 “季节限定” 的食材,谷雨节气之前的第一茬椿芽最为香嫩。香椿拌豆腐是比较简单的食用方式,椿芽青嫩,豆腐细腻,二者搭配,正是春天的味道。而香椿和鸡蛋更是一对黄金搭档,将香椿和鸡蛋一起炒制,椿色翠绿,蛋块金黄,蛋香能中和香椿的刺激气味,吃起来鲜香可口。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新鲜香椿中含有较多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做菜前需先用开水焯烫一下。
硚口的美食,随着季节的更迭变换着花样,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食物,展现出当地饮食的时令特色。
夏天,各种消暑美食纷纷登场。比如在长堤街等地,会有手工冰粉售卖,冰粉爽滑透明,搭配上甜蜜的红糖水、山楂碎、葡萄干等配料,吃起来冰冰凉凉、酸酸甜甜,一口下去仿佛能驱散夏日的燥热。还有那凉拌毛豆,翠绿的毛豆经过简单的水煮后,加入蒜末、姜末、辣椒、生抽、醋等调料拌匀,咸香微辣,是夏日餐桌上常见的开胃小菜,无论是当作零食还是搭配着啤酒、宵夜一起享用,都十分惬意。
到了秋天,桂花飘香的时节,桂花糕成了不少人的心头好。软糯的糕体散发着浓郁的桂花香,清甜可口,每一口都仿佛是把秋天的韵味吃进了嘴里。此外,螃蟹也是秋季备受欢迎的美食,硚口的一些餐馆会推出清蒸螃蟹、香辣蟹等不同做法,清蒸的螃蟹保留了原汁原味的鲜甜,蟹黄饱满、蟹肉鲜嫩;香辣蟹则以浓郁的香辣味道刺激着味蕾,让人吃得欲罢不能。
冬天,自然少不了热气腾腾的美食来温暖身心。像硚口的藕汤,选用本地的莲藕,与排骨一起炖煮,经过长时间的熬制,藕变得粉糯香甜,排骨肉脱骨入味,汤汁浓郁醇厚,喝上一碗,全身都暖和起来了。还有那街头巷尾的烤红薯,外皮烤得焦香,里面的红薯肉软糯香甜,捧在手里热乎乎的,边吃边冒着热气,是冬日里最质朴又美味的享受。
总之,硚口的时令美食,就像一本四季的美食图鉴,每个季节都有着让人期待和回味的独特滋味,承载着这片土地的风土人情和人们对美食的热爱。